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交往手段革命与人的发展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交往手段革命,对人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探讨交往方式革命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
李素霞
机构地区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交往手段
人的发展
信息化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20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被引量:1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3.
被引量: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被引量:339
4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5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520
1
董晓蕾.
试析马克思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历史进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56-59.
2
黄一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更高程度的解放[J]
.改革与战略,2007,23(8):136-139.
被引量:1
3
傅有明.
略论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2-13.
被引量:1
4
邹智贤.
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述评[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97-99.
被引量:1
5
李少斐.
利益语境中企业党组织经济功能释放的优选路径[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2):46-49.
6
卢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J]
.求实,2006(z3):9-10.
被引量:1
7
欧阳国文.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J]
.求实,2006(z3):11-12.
8
耿步健,阿迪里.
辩证反思西方个人主义[J]
.求实,2006(z3):122-123.
被引量:6
9
杜广强.
略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J]
.求实,2006(z4):211-212.
10
马建新,杨丽坤.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厘清与确立[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8):49-5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
1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被引量:1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被引量:3928
3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27
4
杜亮.
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0(1):82-86.
被引量:48
5
王南湜,刘悦笛.
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J]
.学术研究,2003(5):27-30.
被引量:11
6
陈晓强,胡新华.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虚拟社会交往[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9):22-25.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
1
胡剑慧,李竹宁.
大学生网络和短信交往的特点与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90-95.
1
李素霞,李延江.
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53-58.
被引量:8
2
庞跃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初探[J]
.湖北社会科学,2002(7):47-49.
被引量:1
3
焦玲.
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J]
.法制与社会,2006(17):212-212.
4
胡剑虹.
青年期心理发展问题探讨[J]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9(4):324-326.
5
李素霞.
交往合理性探微[J]
.道德与文明,2004(4):35-38.
6
何宝庆.
礼品—文明健康的交往手段[J]
.道德与文明,1993(1):16-16.
7
刘斌.
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J]
.实事求是,2003(5):32-34.
被引量:6
8
施春梅,崔慧永.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5):23-26.
9
彭明英.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4):85-87.
被引量:5
10
刘长庚.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J]
.新西部(理论版),2008(11):6-6.
被引量:1
理论探讨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