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潘岳隐逸思想探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潘岳热衷仕途,加上史书所载的几件丑行,使后之论者对其诗赋中流露出的隐逸思想产生质疑。本文结合潘岳作文时的现实处境对其有关诗赋详加分析,以证其隐逸思想确实是潘岳的真情流露;而《闲居赋》也并非"高情千古"之作。
作者
刘秋朵
机构地区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出处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3-117,共5页
Journal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潘岳
隐逸思想
闲居赋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李建中.
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J]
.社会科学战线,1998(2):99-105.
被引量:6
2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14.
3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39.
4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9.
5
池万兴.
试论庄子的人格结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8(2):30-34.
被引量:1
6
高胜利.
潘岳隐居考[J]
.许昌学院学报,2010,29(4):56-58.
被引量:1
7
胡旭.
潘岳隐逸思想初探[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5):84-88.
被引量:4
8
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867.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被引量:26
2
刘熙撰,王先谦疏证.释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3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被引量:1
4
李延寿.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被引量:1
5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被引量:1
6
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文史,1987,(14):20-23.
被引量:3
7
《河阳县作》.
被引量:1
8
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
被引量:1
9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卷六“太康三年”条.
被引量:1
10
潘尼.《赠河阳诗》.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8
1
吉广舆.
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诗品与人品的出入[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3):122-126.
被引量:3
2
王渭清.
陆机创作心理管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225-228.
3
潘啸龙,朱瑛.
潘岳人品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509-516.
被引量:4
4
潘润娇.
建国以来潘岳研究刍议[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4):36-39.
被引量:1
5
刘伟生.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健康心态教育[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63-67.
6
胡鸣.
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的文品与人品[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3-114.
被引量:1
7
姜明.
从魏晋文人对“不遇”的态度论其主体人格的形成[J]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1):18-23.
8
陈友乔.
试论顾炎武的豪杰人格[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2):12-1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9
1
李剑锋.
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42-46.
被引量:13
2
唐朝晖.
隐逸与尽忠——元遗诗人接受史中的陶渊明[J]
.甘肃社会科学,2010(1):65-68.
被引量:5
3
胡大雷.
论两晋隐逸诗、赋的玄言色彩[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39-44.
被引量:1
4
胡大雷.
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辨——兼述陶渊明诗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37-41.
被引量:1
5
查正贤.
论谢朓诗的隐逸及其诗体范式意义[J]
.浙江社会科学,2006(5):179-184.
被引量:4
6
许晓晴.
中古隐逸诗意象分类研究[J]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被引量:1
7
张黎明.
庾信诗赋中“隐遁之念”辨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37-140.
被引量:1
8
郭仁昭.
六朝隐逸诗的风行及流变[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0.
被引量:1
9
许晓晴.
中古隐逸诗的情感表现[J]
.晋阳学刊,2009(6):121-122.
被引量:1
10
漆娟.
人间与仙境:论汉魏六朝隐逸诗的意象归属[J]
.社会科学论坛,2010(3):176-17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翁小娣.
21世纪六朝隐逸诗研究综述[J]
.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1):23-26.
1
杨琪,周晓琳.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4):117-118.
2
马丹红,黄鹏.
《闲居赋》不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16-17.
3
安丹丹,许振.
心向仕途路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9-101.
被引量:3
4
何雪群.
从《闲居赋》看潘岳仕与隐的矛盾——兼论潘岳的人生悲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69-170.
5
魏葳.
曲避以求志——潘岳《闲居赋》创作心态探究[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8):77-79.
6
李远.
再议潘岳之人品与《闲居赋》[J]
.北方文学(中),2014(3):32-33.
7
杨志娟.
潘岳《闲居赋》是“高情千古”吗?[J]
.许昌学院学报,2015,34(3):39-42.
被引量:1
8
韩传达.
心画心声的真情流露——潘岳《闲居赋》辨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37-38.
9
谢丹.
由《闲居赋》看潘岳的“干没”[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66-69.
10
许晖.
“赋闲”的说法是怎么来的[J]
.课外语文,2012(11):47-48.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