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国内外,审美人类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它在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表现出的全新的学理观念和方法、开阔的理论视野,为当代美学建设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探索和总结,提供了许多理论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者
李景隆
机构地区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150-154,149,共6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活态审美经验
少数民族审美文化
分类号
C958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8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11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15
1
尹庆红.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J]
.柳州师专学报,2008,23(1):13-17.
被引量:1
2
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M],2002.
3
王杰,覃德清,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
.文学评论,2002(4):7-15.
被引量:35
4
户晓辉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12.
5
郑元者著..美学观礼[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204.
6
王杰,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
.文艺研究,2002(2):4-11.
被引量:25
7
张玉能.
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J]
.东方丛刊,2001(2):36-52.
被引量:10
8
范秀娟.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68-71.
被引量:5
9
张利群.
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2-37.
被引量:7
10
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第10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58.
二级参考文献
88
1
王杰,叶舒宪,覃德清,海力波.
探寻文化的审美尺度——审美人类学与文化建设四人谈[J]
.南方文坛,2003(1):56-61.
被引量:5
2
费孝通.
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
.民族艺术,1999(4):8-16.
被引量:35
3
覃德清.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
.民族艺术,1999(3):76-89.
被引量:15
4
郑元者.
艺术起源与“美”的情境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62-67.
被引量:5
5
樊祖荫.
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J]
.中国音乐,1994(1):14-17.
被引量:10
6
邵建.
艺术生产论与实践人类学[J]
.文学评论,1993(3):88-101.
被引量:3
7
陆贵山.
文学与人类学本体论[J]
.文学评论,1991(3):56-67.
被引量:3
8
蒋孔阳,郑元者.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J]
.文艺理论研究,1997(2):2-5.
被引量:15
9
郑元者.
艺术起源序说──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研究之一[J]
.民族艺术,1997(1):91-100.
被引量:6
10
樊祖荫.
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J]
.中国音乐,1993(1):9-12.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111
1
田瑞.
审美艺术人生的张力汇通与意趣熔融——金雅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J]
.中国美学研究,2022(2):317-334.
2
王永健,王杰.
走向田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王杰教授访谈[J]
.民族艺术,2021(3):121-129.
被引量:4
3
卢婷.
“喜乐”作为本土审美范畴的可能性——以嘉绒达尔尕的个案研究为例[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2):520-529.
4
孙文刚.
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
5
赵敏,仓恺延.
结构与行动——审美制度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1):499-512.
6
张添天,朱桂成.
浮出历史地表——中国当代女性批评之批评[J]
.文教资料,2006(4):49-50.
7
肖琼.
论区域边缘文化与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设性关系[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7-160.
8
何利娜.
“总体性”审美反映论下的审美人类学——从《审美特性》谈起[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5.
9
宋勇.
浅论审美人类学中国化及其意义[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6):17-18.
10
范秀娟.
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家,2004,19(4):53-57.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47
1
李巍.
日常生活批判对审美人类学的超越与重构[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1):403-421.
被引量:1
2
王杰.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2-8.
被引量:24
3
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7.
被引量:8
4
滕星,巴战龙.
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19-22.
被引量:51
5
王杰,覃德清,莫其逊,张利群,唐桃,李剑峰,格明福,张文杰,于琦.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J]
.民族艺术,2002(3):145-157.
被引量:22
6
张利群.
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2-37.
被引量:7
7
何明.
让艺术和审美研究从实践出发——艺术人类学之学术意义的一种阐释[J]
.云南社会科学,2005(5):82-86.
被引量:16
8
彭兆荣.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
.中国社会科学,2006(2):125-138.
被引量:77
9
[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骆建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91.
被引量:1
10
陈正勇.
娱神与娱人的想象性情感表现——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舞[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33-37.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4
1
戴剑武,张素枝.
论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学[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1):140-143.
被引量:1
2
李海峰.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2):206-212.
被引量:5
3
袁同凯,冀禹洁.
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缘起、内涵及趋势[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9-165.
被引量:3
4
陈瑞雪.
彝族“左脚舞”的审美人类学嬗变及其价值研究[J]
.尚舞,2023(15):108-1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杨路波.
我国教育人学的内在逻辑省思——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3-8.
被引量:1
2
和桂莲.
基于审美人类学视角探讨声乐教学策略[J]
.艺术科技,2015,28(12):257-257.
3
逯行.
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主体行为失范如何判定:方法、类型与表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2):37-46.
被引量:15
4
郭世杰,刘明.
民间美术教育人类学研究——以蔚县剪纸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2(6):137-145.
被引量:12
5
熊晓辉.
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范式及其演进[J]
.民族艺林,2022(2):5-15.
6
吴斐.
教育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生活遮蔽与实现[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7):1-7.
7
李济沅.
新时代榜样教育实施的优化理路研究[J]
.中国德育,2023(21):50-54.
8
黎晨欣.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报告[J]
.马克思主义哲学,2024(2):156-164.
9
刘宇心,陈刚.
西夏钱币中的中华文化视觉表达[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66-176.
10
包艳荷.
楚雄彝族左脚舞的艺术审美——以作品《弹起弦子跳脚来》为例[J]
.民族音乐,2024(2):59-61.
1
邱书婉.
走向多元化的少数民族美学诗化建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
2
郭郁烈.
理性的复苏与困惑——20年来甘肃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研究反思[J]
.甘肃理论学刊,1999(1):20-23.
3
九十年代升职要诀[J]
.新疆林业,1994,0(1):25-25.
4
何泽中.
论村民自治的实践和理论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00(6):17-21.
被引量:4
5
郭连锋,胡牧.
大理太邑彝族乡生态文化及其价值[J]
.民族论坛,2014(11X):59-63.
被引量:1
6
李寒梅.
关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点认识[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0(2):15-17.
被引量:2
7
施德福.
“温州模式”及其对我们的理论启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1):56-64.
8
威达.
新世纪升职要诀[J]
.心理世界,2000(3):59-60.
9
张俭.
孝文化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理论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294-295.
被引量:3
10
杨景祥.
论马克思的“生活观”——兼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3):42-51.
被引量:1
青海社会科学
201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