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辛亥革命的内在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其政治纲领,但是三民主义不能解释这场革命的全部。在三民主义背后,在革命派的思想深处,还有一整套隐而不显却更具决定意义的价值观念或思维体系,这其中就包括进步主义、共和主义、激进主义。它们构成了辛亥革命的内在逻辑,型塑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形态,左右了辛亥革命的走向和结局。
作者
陈先初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7-192,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进步主义
共和主义
激进主义
分类号
K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4
共引文献
7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4
1
[德]彼德·欧匹茨.《“进步”-一个概念的兴衰》[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1994,.
被引量:1
2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被引量:1
3
[英]R·C·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4页.
被引量:1
4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75、75、76页
被引量:6
5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0页.
被引量:11
6
孙中山.《三民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9卷[C].中华书局,1986年.第201页.
被引量:15
7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31页
被引量:4
8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0页.
被引量:15
9
[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
被引量:2
10
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969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孙中山全集》第3卷[M].,.第309、389页.
被引量:21
2
.《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8页.
被引量:49
3
.《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0、97、178、536页.
被引量:74
4
.《孙中山全集》第8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0页.
被引量:38
5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
被引量:130
6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27号[A].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C].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被引量:1
7
.《孙中山全集》第4卷[M].,.第471页.
被引量:12
8
.《孙中山全集》第5卷[M].,.第139页.
被引量:18
9
.《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页.
被引量:22
10
[美]斯蒂芬·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J].法学译丛,1992,(2).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78
1
罗志田.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192-204.
被引量:41
2
胡焕龙.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2004(6):17-25.
被引量:1
3
苑书义.
孙中山自由观论析[J]
.广东社会科学,2005(1):132-138.
被引量:5
4
耿云志.
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97-102.
5
黄道炫.
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J]
.近代史研究,2002(1):179-199.
被引量:5
6
王振国.
20世纪初“新民”运动及国民思想的传播[J]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被引量:1
7
何云贵.
看客: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贡献[J]
.求索,2006(2):182-184.
被引量:3
8
周竞红.
从汉族主义到中华民族主义——清末民初国民党及其前身组织的边疆民族观转型[J]
.民族研究,2006(4):11-19.
被引量:4
9
钟志奇.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现代对历史哲学的关注[J]
.广东社会科学,2006(5):74-79.
10
吴廷俊,阳海洪.
林白水辛亥革命前白话报刊活动考察[J]
.当代传播,2007(1):62-65.
被引量:3
1
桃青.
十万坪大捷——贺龙智胜“湘西王”[J]
.文史博览,2006(10):22-23.
2
高大帅,李冬.
浅论毛泽东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历程[J]
.学理论,2010(32):180-181.
3
朱仲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散论[J]
.史学史研究,1979(4):2-7.
被引量:1
4
陈永祥,刘芳,赖立新.
开罗会议与中国国际地位之提升[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89-91.
5
杨波.
论蒋介石的“削藩策”[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3):24-27.
6
沈刚.
东汉分封诸侯王问题探讨[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22-26.
被引量:1
7
杨林兴.
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的重大意义[J]
.社会主义论坛,2016,0(10):8-9.
8
叶罡.
少年中国,少年韦嘉——重新看待“七零后”的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10,0(7X):252-252.
9
孙丽.
论毛泽东战略决战理论对辽沈战役的杰出指导[J]
.黑龙江史志,2013(17):79-80.
10
李伽.
平津战役[J]
.源流,2010(21):64-65.
湖南社会科学
201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