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再探
出处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31-35,共5页
New Height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共引文献178
-
1姜国树.审美文化的当代发展及其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2):35-38.
-
2李荣海.人的多样性存在方式与人学发展思路[J].东岳论丛,1999,20(1):128-133. 被引量:8
-
3陈成,周翔.论社会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1999(6):3-8. 被引量:1
-
4廖杨.中国少数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1999(2):18-24. 被引量:1
-
5张一平,胡素萍.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J].史学理论研究,1999(4):5-13.
-
6彭家华.论公民政治意识与社会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15(4):44-45.
-
7赵玉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念更新的哲学思考[J].齐鲁学刊,1999(3):78-81.
-
8李声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轨迹及其历史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1998(1):217-226.
-
9陈成文.从社会全面发展看精神文明建设——兼论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5):27-32. 被引量:1
-
10朱美芬.从人的需要层次看道德建设的途径[J].青海社会科学,1998(6):82-87. 被引量:2
-
1彭欣,文援朝.论邓小平对错误的本质和特性的哲学认识[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1):7-9. 被引量:1
-
2刘国章.认识与改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一种对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新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37-42.
-
3包庆德.实践:主体与客体的中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12(2):8-11.
-
4崔晓汉.对平衡的几点哲学认识[J].南方论丛,2005,0(1):1-10.
-
5赵家祥,欣.社会本体论研究的若干层次[J].哲学动态,1990(4):21-21.
-
6李锦全.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J].哲学研究,1984(4):58-63. 被引量:6
-
7张媛.浅析黑格尔的美学思想[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5):92-92.
-
8胡贤鑫.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程朱人学理论的重要特点[J].中州学刊,2003(5):162-166.
-
9陈正夫.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因素[J].哲学动态,1994(8):38-39.
-
10徐正非.美属于价值世界[J].教师教育论坛,1996,22(1):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