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科技财富》
1998年第9期31-33,共3页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tune Magazine
同被引文献23
-
1叶笃正,符淙斌.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36-341. 被引量:22
-
2汤世国.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变革与前景[J].中国软科学,1993(1):33-35. 被引量:10
-
3陈劲.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6):22-29. 被引量:15
-
4王玉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基本方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49(2):12-15. 被引量:4
-
5赵沁平.建设科技平台 会聚学科力量 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4. 被引量:29
-
6穆晓森.国际科技合作促进自主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6,21(1):28-29. 被引量:9
-
7王志新.体制改革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J].科技导报,2006,24(2):1-1. 被引量:10
-
8陈泮勤.全球变化研究——一个新的国际前沿科学计划[J].第四纪研究,1990,10(1):68-75. 被引量:11
-
9马廷奇,王靖.改革大学科技体制 增强大学自主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2):69-72. 被引量:1
-
10洪银兴.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南京大学学报,2006,(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2
-
1李玲,黄琳.“一带一路”下应用型科研院所国际科技合作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20(2):23-28. 被引量:1
-
2樊春良,樊天.国家创新系统观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演进与政策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5):89-115. 被引量:12
-
3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61-64. 被引量:7
-
4何忠良.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问题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30(6):659-663. 被引量:3
-
5徐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7):36-39. 被引量:1
-
6吕伟斌,万锋锋.加强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5(32):175-176. 被引量:5
-
7何旭峰.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自主技术创新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26):54-54.
-
8田春莲,张德显,宏伟,白文林,刘明春.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459-464. 被引量:4
-
9田春莲,张德显,宏伟,白文林,刘明春.转型期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52-156. 被引量:4
-
10宋备舟,姚允聪.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229-231. 被引量:2
-
1姜丹.创新之本在于“人”[J].中外科技信息,1998(10):3-7.
-
2宛福成.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与为[J].图书馆学刊,2000,22(1):28-29.
-
3关于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J].中外科技信息,1999(4):10-13. 被引量:2
-
4本刊编辑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03(7):1-1.
-
5张瑞年,许项发.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改革,1998(5):23-24. 被引量:1
-
6柳卸林,马驰,汤世国.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6(5):20-22. 被引量:17
-
7张成岗.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J].日本学论坛,2000(1):24-27. 被引量:7
-
8黄宏.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增强国际竞争力[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13(12):8-10.
-
9郑启梅,金竹林.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J].明日,2019(38):0319-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