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电影文学研究对于现代文学学科的意义
被引量:5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95,共1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共引文献24
-
1吕周聚.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策略[J].中国文学研究,2001(2):42-48. 被引量:2
-
2王志松.刘呐鸥的新感觉小说翻译与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54-69. 被引量:8
-
3蔡晓楠.关于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96-97.
-
4李俊国.时间意识与中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叙事类型[J].文学评论,2007(2):142-146. 被引量:5
-
5文贵良.新感觉派:文学汉语与都市体验[J].中国比较文学,2008(2):41-50.
-
6周志雄.论小说与电影的改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64-67. 被引量:12
-
7李悦,欧阳长铖.影像叙述——刘呐鸥小说对电影艺术的自觉借鉴[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2):62-64.
-
8徐从辉.网络媒介语境下新世纪城市文学的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0(12):109-110. 被引量:1
-
9徐从辉.网络与新世纪城市文学想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0):108-116. 被引量:2
-
10姚霏,苏智良,卢荣艳.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J].历史研究,2013(1):115-131.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14
-
1徐其超,邓时忠.《中国历代文学经典·现代戏剧电影文学卷》导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8(5):91-102. 被引量:1
-
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9
-
3贺国光.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简评[J].文艺争鸣,2002(4):76-77. 被引量:1
-
4杨春时,宋剑华.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J].学术月刊,1996,28(12):85-91. 被引量:51
-
52004年《文艺争鸣》总目录[J].文艺争鸣,2004(6):134-136. 被引量:3
-
6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61-175. 被引量:39
-
7李今.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之争看新感觉派的文艺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3):140-170. 被引量:20
-
8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67-75. 被引量:41
-
9刘勇,张驰.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102-109. 被引量:6
-
10郎玉飞,李国芳.试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27):80-8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袁国兴.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局限[J].文艺评论,2004(6):17-20. 被引量:7
-
2彭耀春.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与再拓展[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6(4):51-53.
-
3王秀娟.论文学教育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0):137-138. 被引量:1
-
4王昭.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变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1):111-115. 被引量:1
-
5丁雅洁,关立新.论李清照爱情观对其词创作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176-177.
二级引证文献9
-
1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1):56-58. 被引量:1
-
2邱焕星.子安宣邦日本现代思想批判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9(3):27-31. 被引量:1
-
3邱焕星.现代性、近代性[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19-22. 被引量:1
-
4邱焕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内在统一性及其问题[J].文艺争鸣,2009(7):58-63. 被引量:1
-
5马建梅.网络时代:文学的消解与突围[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7):52-54. 被引量:1
-
6欧阳文风,李玲.十年行程: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视域及其问题[J].云梦学刊,2011,32(5):5-11. 被引量:2
-
7高娟.浅析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9(7):33-33. 被引量:1
-
8赵国宏.试论让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J].好家长,2017,0(65):255-255.
-
9薛扬.“文人画”与现代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3(2):32-35. 被引量:2
-
1王月.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史对鲁迅和创造社评价的转变[J].北方文学(中),2013(1):4-6.
-
2秦川.王瑶先生二三事——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一周年[J].郭沫若学刊,1990(4):83-86.
-
3孟绍勇.“学人情怀”与“师者风范”——王瑶、贾植芳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9,0(10):28-41.
-
4陈振中.三代人同时面对文学[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0(4):82-85.
-
5刘勇.“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J].社会科学辑刊,2016,0(4):11-14.
-
6王锐,肖振宇.“重写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以建国后“鲁迅研究”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38-41.
-
7田鸽.冯至诗歌研究综述[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1):202-208.
-
8王富仁.“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2007(3):12-23. 被引量:29
-
9李斌.凌宇与他的沈从文研究[J].湖南文学,2009,0(2X):14-19.
-
10王炜.从“文苑传”到“文学史”——钱基博与近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J].江汉论坛,2011(3):122-126.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