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影响
被引量:1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2年第S1期102-102,共1页
Journal of Yunnan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5
1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5,26(7):35-41. 被引量:204
2 王华容.个别化学习理念及其理论依据[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5-8. 被引量:7
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被引量:5
4 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被引量:21
5 Wadsworth.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M].I-ngman Publishers USA, 1996. 被引量:1
6 Robert E.Yager, Martha,V., Lutz,Do.. National Standers Indicate the Need for Reform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J].Joum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996. 被引量:1
7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M].Washington, D.C., 2010:12. 被引量:1
8 祝智庭,顾小清,闫寒冰.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7. 被引量:1
9 Leslie Wilson, Andrea Spears.Overview of rain-based leaming[J].Teach and Learn.net. 被引量:1
10 钟明华,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1 杨彦军,童慧,郭绍青.ICT支持教师专业学习的典型案例、核心要素与关键措施[J] .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98-110. 被引量:15
2 郑绍红.微学习:内涵、理念及生态结构[J] .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2-18. 被引量:65
3 杨彦军.信息时代重新思考在职教师专业学习——ICT赋能的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6(8):100-107. 被引量:12
4 王凯.学校课程建设的十大问题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3-21. 被引量:20
5 杨彦军,张佳慧.沉浸式虚实融合环境中具身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4):63-73. 被引量:39
6 苏辉.微学习赋能中职高效课堂构建:价值、理念与路径[J] .职教通讯,2022(4):101-106.
7 郑英,王迷迷,左梅,郁佳佳.高校新工科移动微学习设计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2022,35(2):121-124.
8 丁玉祥.智慧教育环境下有效备课的组织与实施[J] .数字教育,2022,8(4):46-54. 被引量:2
1 王少元,李后柱.教科研课题研究带来的变化[J] .宁夏教育科研,2004(2):25-26.
2 郭双红.新课改下创新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16,0(65):28-28.
3 李良芹.创新教育下的学生观[J] .科学教育,2003,9(2):53-55.
4 闫江涛.论教师的学生观[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23(3):48-50.
5 庄敏.构建师生互动型高效课堂——“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J] .新课程(下),2012(5):132-132.
6 潘世鹏,陈志兴.以人为本,落实新课改中的学生地位[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7B):14-16.
7 魏孔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引发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8(11):190-191.
8 胡荣娜,周晓云.谈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1(3):81-82.
9 王太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1999(8):8-11. 被引量:50
10 A.T.赫里帕科娃,A.B.查包洛热茨,邓鲁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包括哪些内容?[J] .全球教育展望,1982,13(1):47-5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