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企业主导"和"学院主导"相补充,"工学交替"与"工学并进"相结合。
作者
王作兴
机构地区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57,共2页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实践
分类号
G718.5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603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3
1
刘紫婷.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48-49.
被引量:165
2
袁洪志.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被引量:297
3
耿洁.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1):30-32.
被引量:167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许春树,侯洁.
走工学结合道路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6):43-45.
被引量:49
2
孙文学.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4):20-22.
被引量:164
3
叶智美.
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
.江西教育(管理版)(A),2005(12):17-18.
被引量:40
4
肖化移,李谨平.
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12-15.
被引量:104
5
应智国.
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
.教育与职业,2006(14):33-35.
被引量:230
6
耿洁.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1):30-32.
被引量:167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现代化建设国际论坛组委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湖南:南省学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1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03
1
章安平,梁帅,米高磊.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9):23-29.
被引量:9
2
周立民.
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小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以X学院行政执行专业为例[J]
.职业技术,2022,21(7):15-20.
被引量:2
3
刘甜.
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的脉络、热点和展望——基于CNKI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22(15):63-69.
被引量:2
4
陈菲.
基于区域农产品流通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建设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论坛,2020(36):42-45.
被引量:3
5
陈佳钰,卢宇.
湖南高职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0(30):50-55.
6
刘凯,孙善学,黎刚顺,张帆,黄英辉.
应然与实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结构及其询证模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29-37.
被引量:5
7
南晓芳,白帆.
1+X证书视角下专业群组群特征、逻辑类别与整合层次——基于广东省财经商贸高水平专业群的分析[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5):28-38.
8
胡德鑫,陈润歌.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现实挑战与提升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21(12):104-110.
被引量:23
9
李梦卿,余静.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
.教育科学,2023,39(1):76-82.
被引量:21
10
李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中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3):35-38.
同被引文献
42
1
陈霞妹.
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
.金融教育研究,2008,22(5):91-93.
被引量:14
2
常小勇.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选择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5(7):41-42.
被引量:38
3
刘飞渡.
浅谈《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4):436-438.
被引量:7
4
柯口.关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09,(5):160-161.
被引量:1
5
杨理连.
推进“四层次”工学结合 融“教学做”为一体[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2):45-46.
被引量:26
6
陈玉华.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35-36.
被引量:12
7
高宗泽,蔡亭亭.
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
.外国教育研究,2009,36(3):61-65.
被引量:30
8
胡秀锦.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3):97-103.
被引量:407
9
程云燕.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7-68.
被引量:40
10
冯志红,张慎好,李晓丽,闫立英,王久兴.
新就业形势下蔬菜栽培课程的教学改革[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94-9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8
1
朱孝立,司爱丽.
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
.电子商务,2012,13(5):79-80.
被引量:1
2
王娟.
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33(4):25-27.
被引量:3
3
何永强.
基于浙中产业环境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J]
.价值工程,2014,33(10):297-298.
4
王玉莲.
《蔬菜栽培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J]
.职业技术,2014,0(5):58-59.
被引量:1
5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闫晓煜,鲁绪才.
“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
.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被引量:5
6
曲林受.
浅谈技师学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J]
.职业,2018,0(26):45-46.
被引量:1
7
詹勇虎.
浅谈高职校企合作——基于用工荒与就业难双重背景的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13,0(Z1):12-13.
被引量:3
8
李润发,岳向华,潘朝炜.
新零售时代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三学期制探索——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6):30-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林剑谊,吴雪飞.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福建电脑,2012,28(12):48-50.
被引量:1
2
蔡新梅.
高职船舶电子设备与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7):22-24.
被引量:3
3
吴国玺,闫慧,袁胜元.
高校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3):126-129.
被引量:8
4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闫晓煜,鲁绪才.
“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
.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被引量:5
5
孙瑜.
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改革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196-197.
被引量:1
6
迟焕星,钟华.
“农业导游”教学方法在创新高职《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绿色科技,2017,19(5):196-197.
被引量:1
7
迟焕星,钟华.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探析——以蔬菜栽培技术课程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1):279-279.
8
陈先荣.
《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4):142-144.
被引量:3
9
刘萍,李丽,徐月明,彭飞,杜庆平.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特种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5):226-228.
被引量:4
10
刘萍,徐月明,李丽,王奎萍,杜庆平.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改革[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3):221-222.
被引量:3
1
郝彦琴.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5):218-218.
被引量:1
2
杨海艳.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4,16(10):110-111.
3
王秀波,高澜,徐志清.
高职网络编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界(高等教育),2013(7):124-124.
4
刘贤锋,宋建军.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10):50-51.
被引量:3
5
朱莉.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Flash动画制作的创新教学[J]
.网友世界,2014,0(17):326-326.
6
刘庆红,姜海晨,王辉艳.
《C程序设计典型算法演示与分析》课件制作的几点体会[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4):59-60.
7
舒蕾,钟文龙,吴文明.
自主学习模式在高职网络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通信,2015,28(7):291-291.
被引量:4
8
黄珏,廖常武.
计算机网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计算机(中旬刊),2013(4):53-55.
被引量:2
9
张梅.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1Z):504-505.
被引量:15
10
马莹莹.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1):211-211.
被引量:1
中国高校科技
201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