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美声为何不美,何以更美?——对当代美声作品创作、表演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美声唱法在中国音乐界的"统治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但广大民众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本文对此进行主客观原因分析,认为这与中西方语言、审美文化差异有关。调和这一矛盾,我们在不要把美声唱法的"美"绝对化的同时,要在寻找中西音乐文化的共性、表演者的音乐理解、媒体对听众的引导上下功夫。
作者
章莉
机构地区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美声
科学唱法
分类号
J616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1
张旭东.
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
.人民音乐,2010(1):52-55.
被引量:19
2
吴碧霞.
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
.中国音乐,2009(2):102-111.
被引量:30
3
张晓农.
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9(1):21-25.
被引量:33
4
钟春森.
谈听众审美习惯[J]
.人民音乐,1981(11):17-18.
被引量:3
5
周亮.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200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修海林.
“声曲折”概念的重新界定与音韵学研究视点[J]
.音乐研究,1999(1):86-89.
被引量:6
2
肖梅.
记首届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研讨会[J]
.中国音乐,1997(3):4-7.
被引量:2
3
杨曙光.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
.中国音乐,1997(3):67-69.
被引量:13
4
杨曙光.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J]
.音乐研究,2001(3):87-90.
被引量:29
5
程宁敏.
声以情发 情依声传——论“以情带声”[J]
.中国音乐,2003(1):66-68.
被引量:23
6
刘承华.
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J]
.人民音乐(评论),2001(4):33-36.
被引量:11
7
付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被引量:1
8
姜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被引量:1
9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年版.
被引量:1
10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序言部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79
1
方露娜.
论声乐演唱者的音乐修养整体观的建立──高师声乐教学札记之一[J]
.艺术百家,2000,16(4):111-115.
被引量:1
2
佟成杰.
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韵”问题的存在和认识[J]
.戏文,2005(4):37-40.
3
郑宝华.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
.中国音乐,2005(1):122-124.
被引量:66
4
王晓俊,刘承华.
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1):6-17.
被引量:15
5
王中余.
中国合唱音乐作品的演唱用声风格[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245-248.
被引量:8
6
施咏.
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10-13.
被引量:6
7
宋淑红.
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J]
.人民音乐,2008(3):66-67.
被引量:6
8
李娜.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差异之我见[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3):30-31.
被引量:8
9
陈娅玲.
多元分流 和谐共处——有感于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108-112.
被引量:9
10
马迪.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261-262.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
5
1
庞宏捷.
原生态的艺术价值及歌唱发声的探索[J]
.音乐创作,2011(4):150-151.
被引量:1
2
史玉学.
美的嬗变——论当前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2):82-83.
被引量:5
3
徐敦广.
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6-139.
被引量:20
4
张风华.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变奏”——从作品的创作及演唱风格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J]
.北方音乐,2011,31(12):33-34.
被引量:16
5
石惟正.
是分道扬镳, 还是殊途同归? ——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
.人民音乐(评论),2003(9):22-26.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
1
1
周丽娜.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探究[J]
.艺术百家,2011,27(A02):45-47.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王鹏.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
.大舞台,2013(2):48-49.
被引量:8
2
李珊.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改革与发展[J]
.艺术教育,2014(8):113-115.
被引量:7
3
孙春雷.
高等音乐院校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研究[J]
.音乐生活,2015(12):87-88.
被引量:2
4
马静.
民族声乐重唱曲目引入高师声乐教学的分析[J]
.北方音乐,2016,36(5):22-22.
5
乔斌.
从声乐作品《父亲》看戚建波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J]
.北方音乐,2015,35(3).
被引量:1
6
杜婷.
“走入”与“走出”——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文化的关系[J]
.音乐创作,2016(6):110-111.
被引量:3
7
王依妮.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研究[J]
.黄河之声,2017(23):135-135.
被引量:3
8
李娜.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征研究[J]
.戏剧之家,2018(10):54-54.
9
张泽.
浅谈中国美声唱法在普通人群(非专业人士)中的发展前景[J]
.北方音乐,2017,37(15):241-241.
被引量:1
10
袁玥,孙玉莲.
民族声乐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1980-2020)[J]
.歌唱艺术,2024(4):24-30.
1
李玲.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的把握[J]
.参花(下),2015,0(3):155-155.
2
关志英.
俄罗斯民族声乐学派对我国高师教学的影响[J]
.音乐大观,2014,0(8):190-190.
3
王小林.
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J]
.北方音乐,2017,37(1):16-17.
被引量:3
4
韩敏虎.
论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的关系[J]
.江苏社会科学,2015(6):216-221.
被引量:1
5
罗云斌,张燚.
关于流行歌曲几个问题之管见[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3):135-138.
被引量:2
6
王瑶.
歌唱中几个支点的运用[J]
.大舞台,2010(11):20-21.
7
姚杰.
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J]
.艺术教育,2012(7):76-76.
8
陶春晓,葛磊.
歌唱无定法——对三种唱法的思考[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132-135.
被引量:2
9
杨清波.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是科学唱法[J]
.经济研究导刊,2012(23):241-242.
10
赵媛.
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8):1-2.
音乐创作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