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绿茶的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绿茶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产品,又是我国茶叶出口的大宗传统产品,抓好绿茶生产,不断提高绿茶质量,顺应市场需要,是今后茶叶生产、经营的方向。为此,笔者对绿茶香气成分及制茶工艺与绿茶香气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作者
于爱丽
朱永哲
机构地区
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
出处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第2期23-24,共2页
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
关键词
香气成分
绿茶
加工
茶叶生产
主导产品
传统产品
茶叶出口
市场需要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8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1
同被引文献
164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14
参考文献
8
1
胡云铃,黄建安,施兆鹏.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2008,34(1):24-28.
被引量:58
2
屠幼英,童启庆,骆耀平,董尚胜,须海荣.
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和醇系香气的关系[J]
.茶叶,1999,25(1):20-23.
被引量:34
3
杨明帮.
绿茶品质常见缺陷及影响因素探究[J]
.农产品加工,2008(5):56-58.
被引量:1
4
涂淑萍.
从制茶角度谈提高名优绿茶品质的技术[J]
.蚕桑茶叶通讯,1999(1):1-2.
被引量:2
5
王贯海.
绿茶加工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44-144.
被引量:6
6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7
李拥军,施兆鹏.
炒青绿茶加工中香气的动态变化[J]
.茶叶科学,2001,21(2):124-129.
被引量:45
8
王贵芳,陈荣冰.
加工工艺对绿茶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8(1):13-15.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58
1
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夏涛,屠幼英,须海荣.
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7,17(S1):25-28.
被引量:44
2
梁月荣.
红茶茶黄素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83-87.
被引量:16
3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81-86.
被引量:66
4
钟映富,林强,袁林颖,周正科.
提高针形绿名茶色泽的技术要点[J]
.茶叶,2004,30(3):166-167.
被引量:6
5
万思谦.
浅谈环境因素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05(1):24-24.
被引量:6
6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J]
.中国茶叶,1993,15(3):14-15.
被引量:33
7
游小清,王华夫.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J]
.茶叶科学,1994,14(1):70-70.
被引量:28
8
罗龙新,郭炳莹,殷鸿范.
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解吸与生化成分变化的关系[J]
.茶叶科学,1994,14(1):43-48.
被引量:18
9
杨贤强,沈生荣,陈席卿.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J]
.食品科学,1989,10(8):1-7.
被引量:19
10
赵祖光.
茶叶热风杀青机简介[J]
.中国茶叶,2005,27(3):35-35.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41
1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9
2
梅双,陈维,马成英,陈栋,乔小燕.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20,36(1):242-252.
被引量:7
3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4
彭雪梅,张卫明,刘起棠,顾龚平,陆长梅.
不同杀青工艺对罗布麻茶品质的影响[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464-467.
被引量:8
5
解万翠,汤坚,罗昌荣,王光雨.
糖苷类香料前驱体研究进展[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4(4):25-27.
被引量:18
6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7
李远华,江昌俊,杨顺利,余有本.
茶树β-葡萄糖苷酶cDNA克隆和原核表达[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6):625-629.
被引量:13
8
李远华,江昌俊,余有本.
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mRNA的表达[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2):103-106.
被引量:18
9
廖书娟,童华荣,吉当玲.
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J]
.福建茶叶,2005,28(2):24-26.
被引量:1
10
周春明,杨坚,龚正礼.
高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中国茶叶加工,2005(2):37-39.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164
1
张青,王锡昌,刘源.
GC-O法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2009,30(3):284-287.
被引量:54
2
竹尾治一郎,何培忠.
当代美国哲学展望[J]
.国外社会科学,1983(4):3-9.
被引量:1
3
袁杰,翁连进,耿頔,杨欣,韩媛媛.
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1):14-18.
被引量:18
4
程焕,贺玮,赵镭,胡小松,吴继红.
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S1):375-380.
被引量:54
5
史波林,赵镭,支瑞聪,席兴军,朱大洲.
应用电子鼻判别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02-306.
被引量:41
6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83-587.
被引量:92
7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8
杨贤强,沈生荣,陈席卿.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J]
.食品科学,1989,10(8):1-7.
被引量:19
9
王溪森,谢小龙,赵利,王莉,李毅.
不同生长时期盐藻无机元素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11):27-30.
被引量:6
10
朱旺升,倪德江.
加工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5(1):28-29.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12
1
陈慧,王登良.
红茶的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J]
.广东茶业,2012(1):13-15.
被引量:12
2
孙彦,陈倩,郭雯飞.
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0(2):186-190.
被引量:20
3
朱荫,杨停,施江,余方林,戴伟东,谭俊峰,郭丽,张悦,彭群华,吕海鹏,林智.
西湖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0):4120-4146.
被引量:80
4
肖作兵,陈合兴,牛云蔚,吴旻玲,舒畅,朱建才.
顶空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GC-O技术分析龙井茶的特征香气成分[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42(6):714-720.
被引量:34
5
韩熠,洪鎏,朱东来,巩效伟,朱建才,刘军华,肖作兵.
应用GC-MS和GC-O鉴定不同等级洞庭碧螺春茶特征香气成分[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18(3):1-10.
被引量:10
6
王丽娟,刘晓燕,杨宋琪,徐卫民,罗光宏.
HS-GC-MS法和SDE-GC-MS法分析杜氏盐藻挥发性成分[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7):136-142.
被引量:4
7
石渝凤,邸太妹,杨绍兰,吴连英,陈永强,夏涛,张新富.
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分析[J]
.食品科学,2018,39(8):167-175.
被引量:44
8
张琪,刘珺,吕玉宪,朱运华,吕虎.
超临界流体工艺萃取茶叶香气成分[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6):105-110.
被引量:16
9
韩树全,罗立娜,范建新,刘荣,黄海,张燕,康专苗,何凤平.
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8):1645-1652.
被引量:11
10
刘欣怡,王雅丽,王昊,王露露,梅文莉,戴好富,王军.
4种沉香树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1):196-206.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214
1
赵梦瑶,李鹏冲,张立攀,高海东,陈红,杜瑞,刘兵戈,王晓瑞,董建民.
HS-SPME-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分析山茱萸果实挥发性成分[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31(1):128-134.
被引量:6
2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J]
.贵茶,2023(1):42-53.
3
任洪涛,周斌,方林江,秦太峰.
云南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3):187-191.
被引量:24
4
朱荫,邵晨阳,张悦,林智,吕海鹏.
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成分差异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3):241-246.
被引量:23
5
方可,李婷,朱艳冰,倪辉,黄高凌.
β-葡萄糖苷酶有效提升速溶乌龙茶粉水溶液的花香、果香及青草香[J]
.现代食品科技,2018,34(11):235-242.
被引量:8
6
陈慧敏,石知钢,邸太妹,胡建辉,张忠强,张新富.
桂花红茶窨制技术及香气成分HS-SPME/GC-O-MS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18,34(11):243-254.
被引量:18
7
张新亭,王梦馨,韩宝瑜.
3个不同地域龙井茶香气组成异同的解析[J]
.茶叶科学,2014,34(4):344-354.
被引量:30
8
王晓,沈程文,周跃斌.
β-葡萄糖苷酶与茶增香及抗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2014,41(4):8-12.
被引量:12
9
高阳,赵生,许式强,张丽娜,许利平.
龙井茶挥发油的旋转锥体柱提取及其应用研究[J]
.食品工业,2015,36(5):120-124.
被引量:13
10
林新富.
复合型红茶香气形成初探[J]
.南方农业,2015,9(27):255-256.
1
谭月萍,黄建安,刘仲华.
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在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2006,33(1):35-38.
被引量:34
2
周建春.
绿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农技服务,2015,32(3):195-195.
被引量:1
3
王迎春,唐晓军,李泽源.
在绿茶生产中建立HACCP体系的探讨[J]
.茶业通报,2004,26(2):76-78.
被引量:8
4
叶国注,江用文,尹军峰,袁海波,王志岚.
绿茶香气HS-SPME提取方法研究[J]
.中国茶叶,2009,31(10):16-19.
被引量:35
5
宋培浪,王道平.
SPME-GC/MS分析遵义野生绿茶香气成分[J]
.蚕桑茶叶通讯,2013(6):33-36.
被引量:3
6
黄赣辉,胡泽敏.
微波杀青在绿茶生产中的应用及保鲜技术研究[J]
.中国畜产与食品,1999,6(5):210-211.
被引量:4
7
李文金,杨普香,江新凤,张瑶,王新民.
江西不同区域绿茶香气组分分析[J]
.蚕桑茶叶通讯,2016(1):1-5.
被引量:3
8
郑红发,李赛君,黄怀生,常硕其,袁英芳,黄仲先.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IV湖南绿茶品质特点和关键加工技术[J]
.茶叶通讯,2009,36(1):3-6.
被引量:1
9
周如隽,陈合兴,朱建才,牛云蔚.
绿茶香气成分研究[J]
.食品工业,2015,36(12):270-274.
被引量:1
10
覃瑞设,何金旺,覃正维,杨勤妮.
三江县绿茶加工现状与对策[J]
.茶叶科学技术,2006(4):33-34.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