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和解主体论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刑事和解主体的确定,应当以主体性要素为基准,包括基础性要素和必要性要素。以上述要素作为基准,刑事和解中的主体应当包括加害人、被害人和公权力机关三方,其中公权力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刑事和解三方主体的关系应属典型的公法契约关系,其关系模式应定位为平等关系为宜。
作者
林志毅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12-119,共8页
Journal of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关键词
刑事和解
主体性要素
公权力机关
分类号
D915.1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533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8
1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0
2
张智辉主编..辩诉交易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398.
3
汪建成著..冲突与平衡 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6.
4
葛琳著..刑事和解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98.
5
熊选国主编..《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与“两高三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理解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42.
6
卞建林,王立主编..刑事和解与程序分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530.
7
张凌,李婵媛.
公法契约观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协议[J]
.政法论坛,2008,26(6):32-42.
被引量:35
8
梁玉霞.
论污点证人作证的交易豁免──由綦江虹桥案引发的法律思考[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6):66-76.
被引量:58
二级参考文献
72
1
田中二郎,肖军.
公法契约的可能性[J]
.行政法学研究,2002(1):77-80.
被引量:14
2
丹尼尔·W·凡奈思 ,王莉 ,温景雄 .
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4):130-136.
被引量:128
3
马静华,罗宁.
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6,20(1):66-72.
被引量:77
4
杜宇.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6,24(5):91-103.
被引量:46
5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1
6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0
7
施鹏鹏.
法国刑事和解程序及其借鉴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2006(6):116-121.
被引量:25
8
孙应征,赵慧.
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中的构建[J]
.法学评论,2007,25(2):131-134.
被引量:10
9
刘伟.
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J]
.河北法学,2007,25(5):41-44.
被引量:63
10
[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33
1
李灿.
污染环境犯罪惩治的恢复性司法模式[J]
.刑事法评论,2021(1):603-636.
被引量:2
2
熊亚文.
功能主义刑法的消极面向及其体系展开[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30(2):125-143.
被引量:1
3
聂友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限制的制度逻辑[J]
.环球法律评论,2023,45(3):180-197.
被引量:6
4
张梽功.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刑事和解制度的调适[J]
.中国监狱学刊,2023,38(1):37-42.
5
彭昕.
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困境与调适方向[J]
.民间法,2021(1):76-92.
6
刘金松.
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中间状态”:听取意见式司法的兴起[J]
.河北法学,2024,42(8):176-200.
7
张彬,丁建玮.
起诉必要性审查制度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以T市1533件审查起诉案件为实证样本[J]
.河北法学,2024,42(6):144-164.
8
洪浩.
突破与形塑:论检察机关核准不起诉[J]
.荆楚法学,2022(4):62-72.
被引量:3
9
史立梅.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修复性逻辑之证成[J]
.法学杂志,2021(3):14-23.
被引量:12
10
初殿清.
论刑事和解的正义性基础:自由与平等[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2):115-118.
同被引文献
40
1
何显兵.
刑事和解的异化及其出路——以恢复性司法重新诠释刑事和解[J]
.人大法律评论,2012(1):187-203.
被引量:8
2
马锡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司法工作[J]
.法学研究,1955(1):7-14.
被引量:84
3
孙伟.
浅析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者的影响力[J]
.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6):82-83.
被引量:2
4
梁晶蕊.
刑事和解及其在公安侦查中的运用[J]
.公安研究,2008,0(3):46-51.
被引量:4
5
高铭暄,张杰.
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1):11-16.
被引量:82
6
郦毓贝.
限制公安侦查阶段轻伤害刑事和解[J]
.中国检察官,2006(5):11-13.
被引量:10
7
劳东燕.
事实与规范之间 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J]
.中外法学,2006,18(3):294-309.
被引量:32
8
杨兴培.
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
.法学,2006(8):129-136.
被引量:46
9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1
10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0
引证文献
4
1
黄娜,刘东根.
公安机关刑事执法中刑事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68-75.
被引量:13
2
温雅璐.
试析刑事和解中各方的地位和作用[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6):109-114.
3
薛永毅.
人民调解组织介入轻微刑事案件和解的“诸暨实践”——基于浙江省诸暨市检察院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41-51.
被引量:5
4
孙铭悦.
论控辩协商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出路[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0(8):20-2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谢晖.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制度之实施[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10):56-59.
被引量:1
2
陈闻高.
论公安对话之功能[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3,28(2):85-92.
3
田晓康.
浅析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的法律监督[J]
.法制与经济,2013,22(17):71-72.
4
黄泽,杨康日,蒋鑫.
关于广东省公安机关刑事和解实践的实证研究[J]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4):30-38.
被引量:1
5
徐启明,孔祥参.
公安机关刑事和解实证研究——以广东公安机关刑事和解实践为样本[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43-56.
被引量:11
6
李超,支岚.
实证探析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现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26(3):21-26.
7
李泓泽.
刑事和解在未成年人司法中的应用——以公安机关为视角[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30(6):103-107.
8
陈增辉.
法治与情理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再探[J]
.菏泽学院学报,2014,36(4):93-98.
被引量:1
9
王峥征.
以案例探析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制度价值分析[J]
.商,2015,0(14):214-214.
10
王霞.
侦查阶段被害人权利范围的界定[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8(1):5-7.
1
邵阳.
大陆法系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要素[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10):28-29.
2
杨雪冬.
要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体系绩效[J]
.学术界,2015(8):246-246.
3
王嘉.
刑事和解主体定位[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2X):124-124.
4
高慧军,王莹,吴竞妍.
国外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2015(8):66-71.
被引量:1
5
姜新东.
人格权的哲学基础探源——理性与身体在人格中的角色变迁及法律意义[J]
.东岳论丛,2011,32(8):140-143.
被引量:3
6
应云进.
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培养大学生成才[J]
.探索,2002(3):138-140.
7
甘永宗,池忠军.
村民自治与农民公民精神培育[J]
.兰州学刊,2011(9):209-211.
被引量:3
8
吴新叶.
包容与沟通: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比较视角的检视与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2007(11):55-60.
被引量:15
9
崔拴林.
私法中的“人格”范畴含义辨析[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26(4):51-58.
被引量:2
10
范禀辉,高晚欣.
论意识形态结构[J]
.学术交流,2015(3):68-72.
被引量:3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