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课题总结
被引量:10
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5,共6页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50
-
1吴中福.校地企携手 产学研合作——对拓展办学道路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3):1-3. 被引量:1
-
2杨峻,刘亚军.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2):5-12. 被引量:39
-
3第2子课题组.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S1):22-31. 被引量:4
-
4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1-46. 被引量:6
-
5于长志.农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和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1998(8):13-17. 被引量:5
-
6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程,2006,25(3):39-42. 被引量:13
-
7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91-93. 被引量:29
-
8高国礼.高校的顶层设计与领导[J].发展,2007(3):83-84. 被引量:4
-
9黄国忠.跨世纪高等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目标探究[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4):23-25. 被引量:2
-
10立德国际教育研究院(香港).教育的世纪与世纪的教育[J].教育世纪文丛,2001,(1):8-2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0
-
1连漪,梁健爱.基于市场竞争下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3):106-110. 被引量:9
-
2黄忠国,彭熙,贺建民,邓成超,李文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2):126-131. 被引量:14
-
3黄忠国,彭熙,贺建民,邓成超,李文杰,岳春凤.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和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3):96-98. 被引量:13
-
4汤方梅.地方工科院校办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8):119-123. 被引量:3
-
5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39-43. 被引量:53
-
6包国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课程——关于中国高校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若干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6,22(1):6-13. 被引量:5
-
7李国.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模式改革新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5):179-181. 被引量:8
-
8常顺英,梁雪.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历史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5(1):81-84. 被引量:3
-
9吕文红.顶层设计理念辨析:在大学战略规划语境中[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4):9-10. 被引量:1
-
10范丽娟.关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15(3):75-7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10
-
1焦园圆.基于特色航空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上海),2020,49(5):62-63.
-
2吴健,高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85-86. 被引量:3
-
3覃朝晖,何伟军,谭江涛.地方综合性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S2):143-144.
-
4边莉,赵金宪,李海军,江晓林,陈纯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17-20. 被引量:6
-
5胡昌华,邹祥,王志坚.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5,21(1):24-26. 被引量:9
-
6方勇,周安民,刘嘉勇,戴宗坤.信息安全学科体系和人才体系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5-9. 被引量:3
-
7郝红军,郎宏文.省属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大众化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8(3):146-148. 被引量:1
-
8谭红军,霍国庆,郭传杰.科研与管理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7):9-13. 被引量:6
-
9龙陈锋,贺智勇,沈岳,朱翠英.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6,22(9):24-25. 被引量:7
-
10张兢.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1):144-146. 被引量:14
-
1翁红林.探索力学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素质教育[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102-103. 被引量:1
-
2孙伟,战弋.国内外工科院校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11):40-42. 被引量:2
-
3王伟.浅谈高职包装设计教育中的素质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7):57-58. 被引量:1
-
4吴飞飞.包装设计教学综合化素质培养的探讨[J].上海包装,2010(6):23-25. 被引量:2
-
5浙江工业大学课题组,张达明,陈世瑛.试论高等“工程化”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1999,0(2):29-32.
-
6刘筱玲,张伟.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7):190-190. 被引量:2
-
7黄彦可,刘宗明.设计与管理的嫁接——浅谈包装设计教育中的设计管理素质培养[J].中国包装工业,2002(6):111-112.
-
8何文波,吴艳叶,徐婕娇.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9,0(4X):187-188. 被引量:1
-
9李丽,侯红,董玉萍.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4(31):377-377.
-
10冯继宣.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2(4):41-42.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