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被引量:
5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此文从孔子在《论语》中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来说明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即我们读《论语》时要从当下的反省及反应来思考《论语》的思想。作者认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所以值得现代人去重新去发现,去体会《论语》的话。作者进一步从《论语》中君子的理想来论述孔子的伦理观及儒家的政治和社会思想。
作者
狄百瑞
朱荣贵(译)
机构地区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
不详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3期61-68,共8页
Open Times
关键词
孔子
君子
儒学
伦理
孝道
<keyword>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52
1
汤勤.
孔子礼学探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130-134.
被引量:15
2
郑晓江.
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8(4):39-43.
被引量:7
3
苏平富.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J]
.学术论坛,2004,27(4):53-56.
被引量:14
4
黄希庭.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被引量:129
5
田秀云,王荣丽.
中国农村乡风民德建设途径探析——以河北省藁城市岗上村村风民德建设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2):22-26.
被引量:2
6
王涛.
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学刊,2007(4):101-103.
被引量:14
7
陈徽.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情感张力及其现实意义[J]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被引量:3
8
林语堂.无所不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53.
被引量:3
9
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10
10
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5
1
杜钢.
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孔子教师形象[J]
.教育学报,2015,11(4):87-96.
被引量:5
2
吴祝平.
《论语》中的衣食住行及其隐喻[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49-54.
3
吴之声.
《论语》与《理想国》的理想人格探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4):59-62.
被引量:1
4
陈杰.
《论语》中道德的三个超道德维度[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22-27.
5
杨慧,吕哲臻.
融情于礼:孔子“礼治”思想对乡村情感治理的启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93-100.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刘玲华.
2015年文化研究热点管窥[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11):9-20.
2
徐娜娜.
20世纪以来孔子教师形象研究综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90-95.
3
杜钢,朱旭东.
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基本特质与当代价值[J]
.当代教育科学,2019,0(9):44-48.
被引量:11
4
赵蕴萱.
当代美国学术期刊中的孔子形象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9-85.
5
杨慧,吕哲臻.
个体化视域下乡村社会情感共同体重塑[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2):89-98.
被引量:22
6
汪思玲.
媒介赋权视域下乡村文化传播与振兴路径[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2):80-84.
被引量:1
7
饶莉.
“时”视域下孔子形象透视——兼论安乐哲《论语》英译本中的孔子形象塑造[J]
.外语研究,2022,39(4):71-76.
被引量:2
8
陈云龙.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以当代浙北乡村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156-172.
被引量:10
9
曹法聪,李长斌.
“一村一辅警”优化路径的多案例研究--基于情感治理的研究视角[J]
.警学研究,2023(1):110-118.
10
邹晓丹.
人何以为“义”——基于《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文本研究[J]
.今古文创,2023(27):70-73.
1
王福生.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及其批判[J]
.理论界,2005(9):77-78.
2
李国栋.
对话:从独语走各喧哗[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5(9):9-9.
3
马寄.
至善——西方古典哲学的宗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24.
被引量:1
4
白雪苹,王燕.
心理学本土化的文化导向[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0-12.
被引量:1
5
李瑞全.
论朱子“知言疑义”与胡五峰《知言》之义理特色[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1):24-44.
被引量:2
6
潘明德.
我国西方哲学研究需要实现模式的转变[J]
.兰州学刊,2006(4):14-15.
7
马永波.
客观性写作[J]
.红岩,2013(3):167-168.
8
吴学国.
存在论区分与二谛论——对海德格尔与大乘佛学的比较研究[J]
.河北学刊,2004,24(1):67-71.
被引量:3
9
高瑞华.
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J]
.社科纵横,2014,29(2):140-143.
被引量:3
10
郭冬青.
浅析教育现象学方法应用-以中职生厌学问题为例[J]
.农家科技(理论版),2016(12):63-63.
开放时代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