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
被引量:13
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年第10期48-53,共6页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8
1 郭扬.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综合化趋势[J]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30-33. 被引量:25
2 陈华杰.现代教育目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3):102-105. 被引量:7
3 张梅娟.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6(7):28-29. 被引量:4
4 黎煦.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保护[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9(4):60-66. 被引量:22
5 Marjo-Riitta Liimatainen. Training and Skills Acquisition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 literature review, http: //www. ilo. org/public/ english/employmcnt/infeco/download/literature, pdf. 2010 - 02 - 25. 被引量:1
6 Paul E. Bangasser. The ILO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http: //www. rio. org/publie/employment/start/ pub/epO0-9, htm. 2010-02-25. 被引量:1
7 .看不懂的手机英文短消息[N].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31日. 被引量:12
8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被引量:54
9 笔者认为,"技术应用性人才"不如说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便突出人才类型和教育类型的特点.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又不如说是"技术型人才",因为在当今世界,技术已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和维修,扩展到广阔的服务领域. 被引量:1
10 "灰领"的定义和所指,目前我国学界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灰领是指既具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既与本科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又与通才教育的价值取向契合.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3
1 王炜波.关于“三个代表”主体要素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4):84-88.
2 张秉福.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18-22. 被引量:1
3 张秉福.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5):60-64. 被引量:3
4 张秉福.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4(2):105-110. 被引量:1
5 张秉福.本科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77-82. 被引量:3
6 张秉福.本科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J] .高教探索,2006(1):76-79. 被引量:5
7 张梅娟.关于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20-24.
8 陈丽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 .文教资料,2009(16):110-112. 被引量:3
9 黎煦,高文书.我国进城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相关问题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0(6):13-19. 被引量:16
10 杨金土,孟广平,薛喜民,严雪怡,王式正,李宗尧,成永林,吕鑫祥,黄克孝,马树超,夏建国,董大奎,石伟平,杨若凡.对高等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若干理论认识[J] .职教论坛,2002,18(19):22-27. 被引量:21
二级引证文献85
1 刘波.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J] .统计研究,2021(2):87-98. 被引量:12
2 陶表红,张春琴.高职旅游类专业高级技师培养途径探析[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22-125. 被引量:1
3 陈建忠.试论高等教育归属职业教育范畴[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8-51. 被引量:3
4 王建基.通才与专才的思考——以社会学为例[J] .学理论,2009(22):49-50. 被引量:1
5 陶表红.普通本科院校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2007(7):85-86. 被引量:2
6 程书伟,付丹丹.专科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探析[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4):71-73.
7 李超任.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66-67. 被引量:10
8 郭和平.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2005(3):164-165. 被引量:5
9 郑岁华,李文炜,朱柳敏.师范院校转型中非师范理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自适应调整[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57-59. 被引量:2
10 陈红.对职业教育中“能力”的探讨[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5):11-13. 被引量:5
1 郭扬.全员 全程 全效: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征[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8(2):8-11.
2 刘建同.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召开[J] .职业技术教育,1999,20(11):10-11.
3 贺文槿.促进公平与包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16):128-132.
4 孟广平.全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记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J] .职业技术教育,1999,20(11):16-18. 被引量:21
5 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15(7):13-16. 被引量:63
6 杨永娟,宣仲良.大学生关键能力训练体系构建[J] .职业时空,2008,4(8):15-15. 被引量:3
7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5):40-43. 被引量:1
8 蔓盛.职业技术教育新思路与新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评介[J] .比较教育研究,1999(6):53-55. 被引量:12
9 马立红.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J] .国外职业教育,2009(4):16-18. 被引量:1
10 朗格.,费,杨红.两个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中心[J] .教育展望,2000,29(1):1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