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A,B之谓也”和“B之谓A”的源流辨析及其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A"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作者 陈仕益
出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44-46,65,共4页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杨伯峻,何乐土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065.
  • 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预测试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 3向熹编著..简明汉语史 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50.
  • 4吕叔湘著..吕叔湘文集 第2卷 汉语语法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82.
  • 5楚永安编..文言复式虚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47.
  • 6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 上[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584.
  • 7洪玉成编著..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24.
  • 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 1 隐公 恒公 莊公 闵公 僖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1:506.
  • 9王力著..汉语史稿 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2.
  • 10梁启雄著..荀子简释[M],1956:4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