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启动和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根据其功能和定位,目标是将其建设成全国第四大城市群,将长江中游经济区建成国家发展第四极。
作者
赵凌云
秦尊文
张静
汤鹏飞
机构地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7期12-20,共9页
Stud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可行性
定位
目标
分类号
F10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0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6
参考文献
6
1
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09.
2
郝寿义著..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14.
3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1999.
4
赵凌云主编..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32.
5
朱有志,童中贤等著..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08.
6
秦尊文著..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70.
同被引文献
50
1
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被引量:192
2
李靖.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综述[J]
.经济经纬,2009,26(5):56-59.
被引量:5
3
魏后凯,成艾华.
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多极协同、一体发展[J]
.政策,2012(4):49-52.
被引量:2
4
管卫华,赵媛,林振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
.地理研究,2004,23(4):541-550.
被引量:64
5
吕桦,章定富,郑林.
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9(3):268-274.
被引量:10
6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5,24(6):965-974.
被引量:332
7
殷醒民.
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2):42-53.
被引量:20
8
苗长虹,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
.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被引量:271
9
麻永建,徐建刚.
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
.软科学,2006,20(5):51-54.
被引量:81
10
程玉鸿,许学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
.经济地理,2007,27(3):418-422.
被引量:34
引证文献
6
1
陈永林,周炳喜.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14-16.
被引量:7
2
白洁.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2(6):61-64.
被引量:23
3
杨恒.
基于资源成熟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思考[J]
.低碳世界,2015,0(16):300-301.
4
黄洁,钟业喜.
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演变[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72-81.
被引量:25
5
李玲玲,邓育武.
湖南融入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SWOT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8):63-67.
被引量:1
6
李明.
长江经济带战略视野下的岳阳绿色发展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4):39-4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王善忠,谢绳武,庞乾骏,郑杭,夏宇兴,姬荣斌,巫艳,李标,杨建荣,何力.
ZnSe:Cl,N单晶薄膜中载流子浓度的电学法测量和光学法确认[J]
.量子电子学报,2000,17(1):85-89.
被引量:1
2
孙智君,周滢.
中三角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J]
.统计与决策,2013,29(2):46-49.
被引量:11
3
叶近天,季世民,杨勇.
时空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及进展[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38-43.
被引量:2
4
龚胜生,张涛,丁明磊,梅琳,吴清,葛履龙,储环.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4(1):96-104.
被引量:57
5
郭建斌.
南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思路及对策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30(6):121-126.
被引量:4
6
熊晓亮,张晓骏.
湖北“中三角”物流中心建设的定位及策略[J]
.物流技术,2014,33(5):69-71.
7
王涛,曾菊新.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竞合空间格局分析——基于城市竞争力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J]
.热带地理,2014,34(3):390-398.
被引量:24
8
钟洋,林爱文,胡碧松,鞠民.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1992~2013)[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0):2162-2171.
被引量:17
9
王磊,杨文毅,张伊娜.
基于消费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体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01-109.
被引量:7
10
张玉英,畅向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一体化问题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5(2):138-140.
被引量:12
1
林凯.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可行性研究[J]
.商情,2014(19):116-116.
2
杨林枫.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昌九走廊开发[J]
.当代财经,1992(6):47-50.
3
陈栋生.
提升武汉城市圈 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 推动中部经济崛起[J]
.咨询与决策,2003(11):17-17.
4
徐长生.
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的阻因与对策[J]
.决策咨询(安徽),2002(5):6-9.
被引量:1
5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谈话[J]
.中国城市经济,2004(9):11-12.
6
李万军,陈萍,田姝,张晓辉.
构建沈阳经济区的思考[J]
.理论与实践,2003(10):18-19.
7
林凌.
极富开发潜力的长江上游经济带[J]
.四川省情,2003(10):7-9.
被引量:2
8
周志纯,刘月明.
中国长江开放开发战略构想[J]
.湖北社会科学,1995(6):25-27.
9
童中贤.
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构建及对比分析[J]
.求索,2008(7):8-10.
被引量:6
10
王耀辉.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J]
.政策,2004(3):22-23.
学习与实践
2010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