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后现代文化政治——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后期走向及其启示
被引量:7
出处
《东方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35-143,共9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参考文献10
-
1王杰,徐方赋.“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5):22-27. 被引量:12
-
2吴格非.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7(8):48-53. 被引量:16
-
3(美)斯蒂芬·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科尔纳(DouglasKellner)原著,陈刚等.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4(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华明译..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4.
-
5(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王杰等.美学意识形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6[德]汉斯·昆,伯尔等 著,徐菲,刁承俊.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1995. 被引量:1
-
7Terry Eagleton.Against the Grain:Essays1975-1985. . 1986 被引量:1
-
8The Eagleton Reader. . 1998 被引量:1
-
9Terry Eagleton.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y. . 1990 被引量:1
-
10Glenn Jordan,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 199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6
-
1刘棋文.伊格尔顿《陌生人的麻烦》中的伦理思想研究[J].华中学术,2023(2):29-37.
-
2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未来前景[J].学习与探索,2009(2):176-179. 被引量:1
-
3董学文.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六十年[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16-22. 被引量:13
-
4柴焰,金鑫.理论的终结与重生——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化理论的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4-69.
-
5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6):133-137. 被引量:11
-
6柴焰,金鑫.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省思与理论的重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9-102.
-
7范永康.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J].人文杂志,2011(5):96-103. 被引量:2
-
8程露.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的文本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3-38. 被引量:2
-
9许徐.论阿英的革命文学政治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22-27.
-
10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维度[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14(3):27-31.
同被引文献56
-
1徐大同.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浅见——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J].天津师院学报,1981,1(6):39-42. 被引量:3
-
2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5):5-8. 被引量:27
-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2):56-63. 被引量:11
-
4单世联.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J].天津社会科学,2006(3):42-50. 被引量:30
-
5[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第95-96页,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被引量:8
-
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被引量:2
-
7[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页. 被引量:7
-
8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被引量:1
-
9匡萍.600万尘肺病人挣扎死亡线记者发起公益行动[EB/OL].http://news.sina.com.cn/s/2012-06-10/085924567265.shtml. 被引量:1
-
10微博围观改变中国[EB/OL].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102/1050048923.shtml.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张爱凤.微博空间的文化政治[J].新闻大学,2012(3):100-105. 被引量:14
-
2张爱凤.新媒介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转向——从微博热点事件看“微观政治”的影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6):16-20. 被引量:3
-
3江守义.文学事件不能只归于策略——对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9(1):147-156. 被引量:2
-
4李杨,韩晓丽.后现代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6(5):16-21. 被引量:1
-
5张爱凤.春晚微传播中的多元话语政治——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J].艺术百家,2016,32(5):118-123. 被引量:2
-
6张爱凤.网络舆情中的文化政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2):51-63. 被引量:12
-
7李杨,韩晓丽.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后现代文化阐释[J].教学与研究,2017(6):98-10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6
-
1李南.论微博的文化传播价值——以郭明义微博为例[J].新闻窗,2013(5):15-16. 被引量:1
-
2吴隆文,傅慧芳.微传播时代多元主体信任关系的解构与重构[J].学习与实践,2019,0(1):95-102. 被引量:1
-
3李彦冰.论政务微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J].今传媒,2015,23(1):22-24. 被引量:1
-
4柳丽.新时代佛系青年的形成、解读和引导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9,0(2):30-36. 被引量:4
-
5陈张成.浅析调解类节目中的微观政治[J].东南传播,2016(3):66-67.
-
6刘雪梅.2009~2014:关于微博研究的计量及内容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1):122-128.
-
7张爱凤.网络舆情中的文化政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2):51-63. 被引量:12
-
8朱倩漾.春晚中的媒介文化情感归属[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0(15):213-214.
-
9刘欣.基于新媒体的微观政治及其主体价值观塑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7,0(7):43-44.
-
10齐二娜,舒咏平.自媒体视域下的传播进步浅析[J].新媒体研究,2017,3(20):106-107. 被引量:2
-
1赵冰娜.“娜拉”出走后的救赎[J].北方文学(中),2012(3):105-106.
-
2牛犁.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125-126. 被引量:1
-
3王淑秧.左联时期的丁玲[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4):31-39.
-
4陈发祥.传奇人物唐晓光[J].江淮文史,2007(2):109-113.
-
5郭晨,蔡梅娟.从网络文学看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77-79. 被引量:3
-
6吴晓燕.谈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J].文学与艺术,2011(1):62-64.
-
7吴晓燕.文学理论的政治倾向——谈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J].河南农业,2007(22):56-56.
-
8李雪梅.文学批评的政治性——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探析[J].科教文汇,2011(2):52-52.
-
9邵榕榕,陈耀庭.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导论》多个中译本的存在[J].才智,2013,0(28):221-221.
-
10曹洪洋.为谁写就的讣告?[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12):6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