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天津市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天津市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
郄红伟
张青
机构地区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出处
《天津经济》
2010年第6期25-27,共3页
Tianjin Economy
基金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8ZLZLZT04300)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消化吸收
再创新
现状及对策
分类号
F4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5
1
姜聃..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其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李宝综.
技术引进与天津市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2(12):143-144.
被引量:1
3
李友生,王文,耿庆章,邓建新.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07(3):3-4.
被引量:3
4
王立军.
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
.软科学,2007,21(3):127-131.
被引量:15
5
袁望冬.
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合作[J]
.湖南社会科学,2007(4):20-24.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南方.
论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J]
.机电新产品导报,2004(6):56-59.
被引量:1
2
刘新民.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2005(7):27-30.
被引量:70
3
王一鸣,王君.
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被引量:219
4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联合调研组,黄勇.
积极合理引进技术 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浙江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况调查[J]
.浙江经济,2006(6):10-14.
被引量:5
5
贾国强,郝彩丽,王国杰.
浅谈机械设备技术引进的消化和吸收[J]
.经济师,1998(5):93-93.
被引量:1
6
王亚平.
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政策建议[J]
.国有资产管理,2001(8):28-31.
被引量:2
7
李喜岷.
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
.云南科技管理,2001,14(3):42-44.
被引量:7
8
赵忆宁.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争[J]
.瞭望,2003(27):14-17.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17
1
傅利平,张出兰.
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5):32-34.
被引量:3
2
杜传忠,曹艳乔.
合作创新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J]
.当代财经,2009(7):61-66.
被引量:5
3
方秀文.
广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95-98.
被引量:1
4
赵金楼,李钊,刘家国,王英照.
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79-81.
被引量:4
5
余东波,王鹏林,安道渊.
云南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与国内外经验借鉴[J]
.云南科技管理,2010,23(1):24-26.
被引量:3
6
赵金楼,王英照.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评价[J]
.商业研究,2010(4):103-106.
被引量:4
7
刘秀玲,谭会萍.
从进出口状况看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67-69.
被引量:1
8
刘秀玲,肖杨,谭会萍.
以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
.企业经济,2010,29(12):88-90.
9
吴红霞,王广凤.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2011(5):55-56.
被引量:8
10
杨真珍.
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改革与战略,2012,28(2):184-18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
1
戴勇,肖德云.
技术学习与后发国家创新能力的演进——韩国的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07,29(4):107-110.
被引量:6
2
王立军.
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
.软科学,2007,21(3):127-131.
被引量:15
3
余东波,王鹏林,安道渊.
云南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与国内外经验借鉴[J]
.云南科技管理,2010,23(1):24-26.
被引量:3
4
易显飞,张昊天.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技术交易趋势分析[J]
.文史博览(理论),2010(12):49-5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郄红伟,张青.
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及国内外经验借鉴[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1-3.
被引量:7
2
王树平,聂彦芳,李江丽.
石家庄市吸纳技术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29):165-16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费利群.
自主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
.理论学刊,2013(10):62-67.
被引量:6
2
胥朝阳,唐寅,谭畅.
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4):53-57.
被引量:1
3
伍燕琪.
原始性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一个理论框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29):395-396.
被引量:1
4
武汉大学开放式创新研究课题组.
开放式创新体系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
.经济纵横,2019,0(6):55-61.
被引量:9
5
郭树龙,杨帆.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J]
.产业经济评论,2019(4):18-28.
被引量:2
6
李霞,杨勇,葛艳星.
2018年郑州市技术交易分析及对策研究[J]
.北方经贸,2020(3):43-47.
被引量:1
7
李心雨,蒋祖华,管业勤,李赓.
技术范式转换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眼动追踪实验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20,34(1):34-45.
8
方莹莹,刘戒骄.
开放式创新与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多数据库的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J]
.经济学家,2020(9):53-63.
被引量:8
9
赵桂玲,潘家新,李莲靖,郭定鑫.
广西科技创新能力情况分析——基于2017-2021年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8):15-19.
被引量:1
1
王素芳.
技术引进全面开花消化吸收丰结硕果[J]
.沈阳科技,1991(1):21-23.
2
章开敏.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完善化肥工业国产化[J]
.化工技术经济,1996,14(2):10-12.
3
徐允人.
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中的若干财税政策问题[J]
.上海管理科学,1990,12(1):7-9.
4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益[J]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1990(3):19-19.
5
程玉琴.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J]
.科技与发展,1990,5(1):1-21.
6
孙咏今.
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J]
.天津汽车,1990(4):10-16.
7
陈英杰,贾育华.
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推动了我省企业的技术进步[J]
.情报工作通讯,1989(89):9-16.
8
狠抓消化吸收 加大技改力度[J]
.企业技术进步,1997(2):26-27.
9
卢静.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亟需高水平,多层次的技术人才[J]
.中国科技产业,1990(6):7-8.
1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持续发展意见的通知[J]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1994(14):19-20.
天津经济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