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思考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和捷径,但技术引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的引进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路子。本文结合我国数控机床的技术引进来分析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找出现阶段企业技术引进低创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企业更好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可行之路。
作者
李友生
王文
耿庆章
邓建新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科技厅
山东大学科技处
出处
《科技信息》
2007年第3期3-4,共2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关键词
技术引进
创新
消化吸收
数控机床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41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5
1
王一鸣,王君.
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被引量:219
2
南方.
论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J]
.机电新产品导报,2004(6):56-59.
被引量:1
3
赵忆宁.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争[J]
.瞭望,2003(27):14-17.
被引量:18
4
李喜岷.
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
.云南科技管理,2001,14(3):42-44.
被引量:7
5
贾国强,郝彩丽,王国杰.
浅谈机械设备技术引进的消化和吸收[J]
.经济师,1998(5):93-9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周鸣阳.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4-7.
被引量:6
2
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3
吕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5—01—24.
被引量:10
4
李国杰.自主创新必须走出误区[N].人民日报,2005—07—14.
被引量:6
5
江小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N].人民日报,2005-03-28,(9).
被引量:10
6
王一鸣.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 缓解技术供给“瓶颈”制约[J]
.宏观经济管理,2000(7):20-2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41
1
刘超.
创新投入类型、企业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上市公司全网络“嵌入性”视角[J]
.创新与创业管理,2023(2):155-172.
2
黄小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外部条件分析及对策[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46-48.
被引量:4
3
霍晶,李健.
政府在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中的作用[J]
.生产力研究,2007(20):81-83.
被引量:2
4
周言波,遇华仁.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博弈选择及启示[J]
.科技资讯,2008,6(18):215-216.
被引量:3
5
刘运材,杨洁.
基于技术创新的包装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
.中国包装工业,2009(4):23-26.
被引量:2
6
史竹琴,薛耀文.
自主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8,26(S2):471-477.
被引量:8
7
夏玲,王月东.
提高安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律研究[J]
.市场周刊,2010,23(3):22-24.
8
曹运才.
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28-30.
9
程进,韩玉启,陈小文.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04,25(6):35-41.
10
程进,韩玉启,陈小文.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05,26(4):1-7.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
7
1
王良.
我国机床工业与世界机床业的差距[J]
.机电产品市场,2006(11):24-27.
被引量:3
2
许郁生.
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J]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7(2):1-6.
被引量:6
3
袁望冬.
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合作[J]
.湖南社会科学,2007(4):20-24.
被引量:2
4
刘秀玲.
以跨国技术并购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J]
.经济问题探索,2007(8):104-107.
被引量:7
5
Satya P. Da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arg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Mergers[J] .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1,4(10) :565 - 590.
被引量:1
6
王立军.
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
.软科学,2007,21(3):127-131.
被引量:15
7
李宝综.
技术引进与天津市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2(12):143-14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郄红伟,张青.
天津市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
.天津经济,2010(6):25-27.
被引量:2
2
刘秀玲,谭会萍.
从进出口状况看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67-69.
被引量:1
3
刘秀玲,肖杨,谭会萍.
以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
.企业经济,2010,29(12):88-90.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郄红伟,张青.
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及国内外经验借鉴[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1-3.
被引量:7
2
蒋良骏,焦世奇.
中国机床出口分析与出口企业对策研究[J]
.市场周刊,2013,26(12):114-116.
3
王树平,聂彦芳,李江丽.
石家庄市吸纳技术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29):165-166.
被引量:2
1
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大变革向服务业态高端转型[J]
.新技术新工艺,2012(8):31-31.
2
郭春,王萍,张光明.
技术消化吸收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
.价值工程,2009,28(5):55-57.
3
焦雷.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
.中国经济评论(1536-9056),2009,9(3):61-64.
4
梅其君.
从技术环境论看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引进与选择[J]
.商场现代化,2008(28):279-280.
5
王毅.
探索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新变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3):93-95.
被引量:8
6
吴红霞.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发展建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23):40-41.
7
刘吉昌,侯瑛.
对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问题的思考[J]
.物流科技,2007,30(1):149-150.
被引量:5
8
岭文.
企业技术引进的方法[J]
.国际经济合作,1990(10):43-44.
9
关白,顾培川,赵晓晨.
引进技术,发挥沿海城市的作用——关于天津市一些行业、企业技术引进的调查[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983,5(4):45-48.
10
晓石.
关于加强技术引进宏观管理的几个问题[J]
.财经问题研究,1988(7):62-65.
科技信息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