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闻报道对司法权的理性监督——从新闻媒体对梁丽案的报道说开去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新闻媒体对梁丽案案件事实不统一、有分歧的报道以及导向性评论给办案的司法机关很大的舆论压力,这凸显了当前我国新闻自由与司法权的冲突。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独立同为民主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由于业务要求和价值追求的不同,我国媒体的新闻监督开始干扰司法独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新闻媒体内部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加强对新闻媒体行为的外部监督和制约;司法工作人员应当做到依法办案,增强对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作者
聂慧苹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出处
《西部法学评论》
2010年第2期13-15,共3页
Western Law Review
关键词
梁丽案
新闻自由
新闻监督
司法独立
分类号
G219.2 [文化科学—新闻学]
D920.5 [政治法律—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3
1
桑永刚.
危及司法公正的话语霸权——加强舆论监督热潮中的反思[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5):112-116.
被引量:4
2
王蕊蕊.
简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58-60.
被引量:5
3
张剑秋,韩阳.
再谈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
.河北法学,2003,21(4):32-34.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7
1
何勤华,张海斌,姚建龙,王素芬,陈融,苏彦新,韦浩,魏琼.
法律信仰问题专题研究[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5):31-32.
被引量:11
2
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美国更倾向于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而德国对新闻媒介报道司法活动的规定比美国更加宽容,似乎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限制性规定."新闻媒介在德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写它想写的东西,它也可以批评法院的判决,而且它也经常这么做."转引自张泽涛:在司法独立与新闻监督之间,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12).
被引量:1
3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被引量:1
4
早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就法院在判决中可否援引宪法问题作过一个司法解释,不同意在审判中直接引用宪法条文.据了解,各级人民法院至今还在遵循这个原则.蔡定剑:架起宪法保护屏障,法制日报,2000-04-17.
被引量:1
5
Holmes在Schenck v.U.S.案中首次提出"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原则:"一切行为的性质应由行为时的环境来确定.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戏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惊慌.禁令所禁止的一切可造成爆力后果的言论也不受保护.一切有关言论的案件,其问题在于所发表的言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性质下,是否造成明显且即刻的危险,产生实际的祸害.如果有这种危险,国会就有权阻止.这是一个迫近和程度的问题."249U.S.47,51-52(1919).有关该原则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参见Barron andDienes,Handbook of Free Speech andFreePress,1979,Chapter1;中文讨论参见荆知仁:美国宪法和宪政,三民书局,1994.63-83;林子仪.言论自由与内乱罪--"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之阐释,载林氏: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被引量: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71.
被引量:1
7
尹力.
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J]
.新闻战线,2000(12):35-36.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11
1
李崇华,饶群.
彭宇疑案引发的思考——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6):71-73.
被引量:5
2
曾尚健.
浅析信息社会舆论监督对警察执法的影响[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54-56.
被引量:1
3
李晓梅.
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5):78-83.
被引量:9
4
周姬.
论新闻出版自由权与司法权[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0(3):44-46.
5
梁平,张蓓蓓.
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基于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研究[J]
.河北法学,2012,30(3):45-51.
被引量:19
6
洪琳婷.
公开审判制度与法庭规则的权衡——兼评旁听人“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合法性[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2):46-48.
7
商付勇,周国营,张淑臻,宋德业.
试论新闻监督对法院独立审判的影响[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9(6):58-60.
8
段瑞群.
“互联网+”时代下司法与舆论良性互动论[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5(3):43-47.
被引量:1
9
黄春晖.
关于案件新闻报道副作用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2(09X):184-185.
10
刘明耀.
大众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共融法律关系研究[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3(4X):77-78.
同被引文献
14
1
卞建林.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J]
.政法论坛,2000,18(6):120-126.
被引量:87
2
苏力.
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1994(6):117-131.
被引量:93
3
冀祥德.
民愤的正读——杜培武、佘祥林等错案的司法性反思[J]
.现代法学,2006,28(1):153-157.
被引量:37
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良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1-62页.
被引量:5
5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0页.
被引量:8
6
http://www.cnr.ca/gundong/201201/t120116—509064162.shtml.
被引量:1
7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43页.
被引量:2
8
王来华.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
.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被引量:120
9
吴绍忠,李淑华.
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3):38-42.
被引量:176
10
陈华栋,蒋颖.
关于“网络民意”的一些思考与对策[J]
.求实,2009(10):68-70.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
1
冀放.
民意与司法关系理性解读[J]
.中国司法,2012(6):100-103.
被引量:3
2
黄晓亮,徐文文.
刑事案件网络舆情及其司法应对措施[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7(4):12-2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连灿.
论舆论与司法的良性统一[J]
.商情,2014(17):266-266.
2
冀放,冀祥德.
司法公开的审查和限制——以法官和媒体在审判公开中的角色为视角[J]
.求是学刊,2014,41(4):88-94.
被引量:3
3
赵晓玲.
论网络舆情与刑事审判独立的衡平[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50-53.
4
赵云涛,兰月新.
司法部门应对刑事案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4):90-93.
5
丁平.
刑事审判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J]
.才智,2014,0(27):263-263.
6
杜静.
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J]
.现代盐化工,2020,47(1):144-146.
7
方正.
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江歌案与药家鑫案的比较[J]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2022(3):78-82.
8
姬志敏.
法理学视角下国法与人情司法实践分析[J]
.争议解决,2024,10(2):1066-1072.
1
黄斌.
新时期人大政协工作的新亮点 新闻监督与民主监督结合的新路径[J]
.声屏世界,2006(2):21-23.
2
刘洪杰.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75-77.
被引量:1
3
张惠芳.
海峡两岸刑法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之根据比较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61-63.
4
李效东.
国家治理的价值选择[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120-124.
被引量:1
5
梁平,张蓓蓓.
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4):25-28.
被引量:2
6
石善全.
国家安全观的新变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Z1):73-74.
7
陈大勇.
浅谈以人为本在党史党建中的渗透[J]
.魅力中国,2014(10):259-259.
被引量:3
8
沈德咏.
强化司法权威 维护公平正义[J]
.今日中国论坛,2006(12):15-16.
9
王建芹.
公民社会与制度反腐[J]
.人大研究,2004(6):26-29.
被引量:1
10
陈文辉.
人权入宪的重大意义[J]
.理论界,2004(6):56-57.
西部法学评论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