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在争霸科技利益和物质世界的欲望驱动下,凭借手中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向自然界进行着无尽索取。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自然生态链的断裂。中国在30年工业化的高速进程中,也未能幸免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引发的恶性事件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人群承受着污染的后果。环境社会学关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体制特征等角度探索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成因。本期环境社会学专题由一组笔谈和三篇论文构成。洪大用认为建设有特色的中国环境社会学,需要理论自觉;王晓毅从知识和权力结构的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认为农村的本土知识逐渐让位于外来知识以及外界力量在农村取得越来越强的支配权力是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陈阿江使用"社会行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学概念透视中国水污染问题,分析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对水污染这一不当社会行动的影响,并结合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策略;张玉林着重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独特性,指出中国的环境抗争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都缺少组织,村庄作为环境抗争的主体呈现出分裂和孤立无援的状态,而作为抗争对象的企业往往是高度统一的组织体,且通常具有权力背景;桥晴俊构建了环境控制系统及环境政策发展逻辑阶段理论,结合日本环境治理的经验,认为要重建工业社会中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必须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环境控制系统及其干预,形成强有力的环保集群以促进环境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部化;包智明的论文介绍了日本环境问题的分期以及日本环境问题研究的本土社会学理论:受害圈/受益圈理论、受害结构论、生活环境主义、社会两难论、公�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59,共3页
Academia Bimest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