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模式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例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区域人才聚集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系统观构建了自下而上的区域人才聚集模式分析框架,探讨了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人才聚集模式的变化,并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例,具体分析了新兴工业区发展初期的人才聚集模式。
作者
马建龙
刘兵
张培
机构地区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144,共3页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09457299D)
关键词
人才聚集
新兴工业区
曹妃甸工业区
分类号
C96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75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0
参考文献
6
1
牛冲槐,接民,张敏,段治平,李刚.
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
.中国软科学,2006(4):118-123.
被引量:187
2
孙健,孙启文,孙嘉琦.
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7(3):13-18.
被引量:61
3
袁莉著..聚集效应与西部竞争优势的培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87.
4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J]
.经济地理,2005,25(5):702-706.
被引量:45
5
彭川宇.
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本集聚模式及路径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
被引量:9
6
王倩,邓玲.
围绕重点产业集聚人才的对策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4(1):22-24.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王伟国,张胜芳.
当前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及原因探析[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1):18-20.
被引量:5
2
陶佃友.
对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的思考[J]
.东岳论丛,1999,20(4):13-15.
被引量:1
3
孙健,邵秀娟,纪建悦.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0-173.
被引量:15
4
李锡炎.
人才管理创新是人才强国的关键对策[J]
.理论视野,2005(2):39-43.
被引量:6
5
张璞.
建立留住核心人才的创新机制[J]
.人才资源开发,2005(4):28-29.
被引量:3
6
孙向东.
浅议人才管理机制创新[J]
.企业经济,2005,24(4):38-39.
被引量:7
7
张体勤,刘军,杨明海.
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
.理论学刊,2005(6):70-72.
被引量:37
8
周桂荣,刘文江.
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99-102.
被引量:18
9
张向前,刘明杞,张怡曼,张海娇,林晓敏.
人才战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6(4):22-28.
被引量:26
10
孙丽丽,陈学中.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
.商业研究,2006(9):131-134.
被引量:48
共引文献
275
1
祝维龙,苏丽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流动特点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21,6(3):24-37.
被引量:4
2
赵晨,牛彤.
我国区域科技型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风险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21(1):177-183.
被引量:6
3
查成伟,陈万明,唐朝永,牛冲槐.
区域人才聚集预警模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152-156.
被引量:9
4
陈楠.
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47-48.
5
李明英,张席瑞.
中部六省人才柔性流动下的聚集效应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07(4):43-45.
被引量:13
6
徐艳艳,赵军.
1982~2003年间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3):140-144.
被引量:1
7
牛冲槐,江海洋.
基于和谐管理的国有企业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7):231-232.
被引量:7
8
廖建桥,黄书毅,刘智强.
中国区域人才集聚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
.经济管理,2007,33(19):76-81.
被引量:14
9
陈安明.
基于人才结构的区域人才效能综合评价[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8):149-152.
被引量:21
10
牛冲槐,江海洋,王聪.
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及聚集效应分析(一)——制度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16-20.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37
1
罗文标,黄照升.
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7):38-40.
被引量:39
2
陈春花,肖智星.
人才流动的微观动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6):104-105.
被引量:17
3
闵惜琳.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人才需求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6):72-74.
被引量:39
4
王立平,孙韩.
知识外部性与知识溢出[J]
.科学.经济.社会,2007,25(1):37-40.
被引量:10
5
牛冲槐,接民,张敏,段治平,李刚.
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
.中国软科学,2006(4):118-123.
被引量:187
6
魏然,李国梁.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2):26-30.
被引量:26
7
河北新闻网.207高层人才落户河北钢铁集团[N/OL].http://www.people.com.cn/GB/192235/197034/12461341.html.
被引量:1
8
李家祥.中国“第三极”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被引量:1
9
Noor Azlan Ghazali.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l Economic Crisis : A Diagno- sis [J].Humanomics, 1998(9): 186-205.
被引量:1
10
Curtis J.Simon. Human Capital and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Growth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8(43): 223-24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阮加,李欣.
从产业转移与人才转移的互动机制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J]
.中国行政管理,2011(2):71-75.
被引量:21
2
潘康宇,赵颖,李丽君.
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104-107.
被引量:24
3
罗天硕,林平凡,陈夏.
中心城市人才需求取向与策略选择——以珠海经济特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4):148-152.
被引量:5
4
殷凤春.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分析[J]
.江苏商论,2014(4):48-52.
二级引证文献
50
1
林语涵.
长乐滨海新区金融产业兴起与高校合作的发展[J]
.国际公关,2019(12):295-295.
2
杨伟吉,王臣缘,梁若笳,裘伟国.
高等教育投入与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共轭影响研究综述[J]
.科教导刊,2019,0(35):11-12.
被引量:3
3
胡茜.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研究[J]
.时代经贸,2012,10(2):30-31.
被引量:1
4
陆远权,张基斌,尹克寒,牟小琴.
川渝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的互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32-35.
被引量:6
5
杨红文.
法治建设与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2):52-56.
被引量:2
6
濮雪莲.
“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以南通为例[J]
.科技和产业,2013,13(9):24-27.
7
项凌.
我国“走出去”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时代经贸,2014,12(2):26-26.
8
杨娜曼.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效能的排序[J]
.统计与决策,2014,30(5):61-63.
9
敖俐君.
浅谈企业对人才需求取向转变——从陈丽芬女士在2014年全国人代会上的提案说起[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3):28-28.
10
杨娜曼,曹文献.
基于最速下降法的湖南省区域发展前路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14(4):165-168.
1
马建龙,刘兵,张培.
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7):147-151.
2
刘兵,苏姗姗,郭然.
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动态演进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5):119-122.
被引量:2
3
王建强.
曹妃甸工业区人才发展问题探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4(10):80-82.
被引量:1
4
汤雁.
基于重大项目实施的创新型人才聚集模式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J]
.中国农机化,2012(4):52-54.
5
梁林,刘兵,刘士臣.
我国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30-34.
被引量:3
6
王建强.
曹妃甸工业区人才保障的优劣势分析与人才需求预测[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42-45.
被引量:7
7
张文娟,李锡元.
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先进经验对湖北引才的启示[J]
.科技创业月刊,2015,28(9):9-11.
8
徐兰英,陈树良,初明畅.
锦州市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8-19.
9
牛冲槐,唐朝永.
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J]
.机械管理开发,2007,22(S1):138-140.
被引量:23
10
章敏敏,夏建中.
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基于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调研[J]
.中州学刊,2014(12):65-69.
被引量:40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