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香菇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国内外均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开展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育种工作的基础。笔者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的同时,也重点研究酶解时间、渗透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香菇、金针菇的野生型和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释放、再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再生过程,为食用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作者
田娟
赵启美
机构地区
河南省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食用菌》
1998年第4期5-6,共2页
Edible Fungi
关键词
香菇
金针菇
原生质体
再生过程
分类号
S646.190.3 [农业科学—蔬菜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2
1
史玉英,李惠君.
香菇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5(4):56-60.
被引量:6
2
潘迎捷,伯海英,沈宗英.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制备[J]
.食用菌,1992,14(3):14-15.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2
1
李惠君,食用菌,1988年,3卷,32页
被引量:1
2
彭卫宪,真菌学报,1987年,6卷,3期,184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
1
程东升,邹莉,孙延军.
香菇细胞融合育种的预备研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21(5):29-34.
2
程东升,邹莉,潘学仁.
菌丝培养条件的改进对香菇原生质体释放的促进效果[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22(2):41-45.
被引量:2
3
路等学,李成一,卢洪英,王秉峰.
食用真菌原生质体无性繁殖株产菇优势及出菇性状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1994,6(2):67-72.
被引量:3
4
王波.
香菇原生质体再生的单核体形成与遗传生理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2):119-122.
被引量:3
5
田娟,李玉祥,李惠君.
香菇金针菇远缘亲本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子检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3):63-69.
被引量:5
6
李玉祥,谢涟琪,李惠君.
香菇种间原生质体融合[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58-62.
被引量:2
7
路等学,李成一,段晓红,王秉峰,路晓玲,李玉珍.
侧耳与香菇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性状研究(英文)[J]
.食用菌学报,1997,4(3):1-6.
被引量:6
8
刘国振,贾建航,李莉云,刘丽娟,刘振岳,泰丽芳,黄清尤.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J]
.食用菌学报,1997,4(4):11-16.
被引量:12
9
邱敦莲,刘本洪,肖在勤,彭卫红,甘炳成,王波,杨志荣.
茶树菇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再生以及单核菌株的筛选[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2):116-120.
被引量:15
10
薛丽娥,顾沁雪.
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香菇新品种[J]
.贵州农业科学,1998,26(3):23-2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5
1
虞磊,李蕤.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进展[J]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4):97-100.
被引量:7
2
程东升,邹莉.
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J]
.中国食用菌,1993,12(5):11-14.
被引量:6
3
赵永昌,张树庭.
食用菌原生质体研究的发展史[J]
.中国食用菌,1995,14(4):3-7.
被引量:17
4
戴秉丽.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食用菌,1995,14(5):15-16.
被引量:16
5
刘振钦,赵丽珍,张友民,刘树利.
平菇和榆黄蘑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的研究[J]
.食用菌,1996,18(1):13-14.
被引量:4
6
王镨,何志勇.
香菇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行为[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3):321-324.
被引量:4
7
张璐,刘强.
茯苓多糖制备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4):61-64.
被引量:56
8
张树庭 林芳灿.覃菌遗传与育种[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72-180.
被引量:1
9
[1]Vries DE OMH,Wessels JGH.Release of protoplast from Schizophyllum commune by a lytic enzyme preparation from Thichoderma Viride[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72,73:13-22.
被引量:1
10
[2]刘祖同,罗信昌.食用菌生物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王伟霞,李福后.
茯苓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J]
.菌物研究,2006,4(4):65-68.
被引量:13
2
王丕武,于彦春,李玉.
滑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2,21(2):34-36.
被引量:2
3
孙艳颖,赵利维,刘伟,高晓科,鲍璇,施凯,姚澜,张金秀,王立安.
香菇L808和A288杂交育种研究[J]
.食用菌,2016,38(6):21-2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付立忠,吴学谦,魏海龙,吴庆其,李海波,张新华,贾亚妮.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食用菌学报,2005,12(3):63-68.
被引量:45
2
杨凤苓,贾乐,任轩.
姬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初探[J]
.生物技术,2007,17(6):37-40.
被引量:4
3
赵竟男,江梅,苏晓庆.
灭蚊真菌贵阳腐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研究[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2):111-114.
被引量:8
4
霍丹群,姜志忠,曹毅,康红燕,侯长军,杨军.
基于微电极阵列的微生物电融合[J]
.生物技术通报,2008,24(5):193-197.
5
韩增华,张丕奇,戴肖东,孔祥辉,马庆芳,张介驰.
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单核体荧光鉴定[J]
.食用菌学报,2008,15(3):13-17.
被引量:7
6
时涛,裴月令,刘先宝,蔡吉苗,林春花,黄贵修.
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J]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9):1351-1358.
被引量:5
7
王升星,林莉,朱丽云.
绿色木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31-3934.
被引量:5
8
王伟霞,王文锋,陈立国.
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与分泌色素关系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8(3):311-313.
被引量:4
9
孙墨可,陈欢,李晰亮,赵竞男,李海燕,李玉.
赤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研究[J]
.菌物研究,2015,13(1):52-54.
被引量:7
10
汪琪,赵小龙,陈平.
茯苓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34(4):11-15.
被引量:5
1
林毅雁,戴林珈.
月季植株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J]
.林业勘察设计,2012,32(2):73-77.
2
潘迎捷,陈明杰,汪昭月,龚胜萍.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J]
.上海农业学报,1989,5(1):25-30.
被引量:20
3
王瑞,陈永忠.
油茶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5):63-66.
被引量:24
4
杨艳梅,刘玲,巩振辉,刘凡.
胡萝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华北农学报,2004,19(1):10-12.
被引量:10
5
王海霞,韩雪,纪丽丽,刘海燕.
大花重瓣非洲紫罗兰植株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J]
.绿色科技,2011,13(3):188-190.
被引量:2
6
郭辉.
丁香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44-47.
被引量:4
食用菌
199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