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62,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共引文献158
-
1聂清.《证道歌》作者考[J].宗教学研究,2000(1):131-137. 被引量:2
-
2麻天祥.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6):34-41. 被引量:19
-
3成中英,严行健,东篱.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结构和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9):198-209.
-
4康中乾.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J].哲学研究,2004(9):50-57. 被引量:5
-
5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续)[J].周易研究,2001(2):35-49.
-
6李福兰.《坛经》伦理思想初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87-91.
-
7丹.鲁索斯,魏德东.二十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J].中国哲学史,2002(4):24-33. 被引量:1
-
8顾春.朱陆无极太极之辩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2(3):56-66. 被引量:2
-
9潘迪,朱绍侯.《述善集》选注(二篇)[J].史学月刊,2000(4):5-8. 被引量:6
-
10涂可国.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J].哲学研究,2005(1):31-38.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64
-
1吕绍纲.《易大传》与《老子》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兼与陈鼓应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89(8):20-29. 被引量:7
-
2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J].哲学研究,1989(1):34-42. 被引量:28
-
3何平立.两汉天命论:皇权政治的双刃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88-94. 被引量:4
-
4《华严经》.《书·咸有一德》. 被引量:2
-
5《长阿含经》,《大正藏》卷1,29页中~30页上)作香姓婆罗门,《佛说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大正藏》卷21,513页上,作"香性婆罗门";《十诵律》,《大正藏》卷23,446页下~447页上)作"烟婆罗门";《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杂事》,《大正藏》卷24,402页上~下,作"突路孥婆罗门";南传《大般涅槃经》作"Brahmin Dona". 被引量:3
-
6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7页. 被引量:28
-
7《道余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二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页. 被引量:2
-
8《知言·往来》,《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页. 被引量:3
-
9《正蒙·乾称》.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 被引量:2
-
10朱勇.权利换和谐:中国传统法律的秩序路径[C]//张中秋.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4. 被引量:1
-
1李承贵.宋儒重构儒学利用佛教的诸种形式[J].文史知识,2009(10):159-159.
-
2毕明良.王安石成性论初探[J].兰州学刊,2012(4):20-23.
-
3编后记[J].文学评论,1961(1):113-113. 被引量:1
-
4王蕾.试析宋代新儒学对道教思想的融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16-18. 被引量:1
-
5李承贵.胡宏对佛教的批判及其检讨——兼论其对宋代新儒学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6. 被引量:1
-
6《诗经》简介[J].今日教育,2009(10):4-4.
-
7吕正惠.明道之师[J].读书,2010(10):51-58.
-
8王文生.释“和”——“诗言志”诠之四[J].文艺理论研究,2010(4):105-110.
-
9李承贵.宋儒的佛教识度与儒佛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36-41. 被引量:2
-
10张杰.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论争与评析——从生态危机谈起[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71-7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