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就近年来我国在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开发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作了简略的综述。
作者
彭子模
机构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32-35,共4页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关键词
甘草次酸
衍生物
合成
药理
甘草
分类号
R914.5 [医药卫生—药物化学]
R931.71 [医药卫生—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266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166
参考文献
5
1
王彩兰,韩永生,刘文彬,舒永华,张如意.
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J]
.有机化学,1990,10(6):520-524.
被引量:15
2
胡志厚.甘草酸类药物的研制及应用[J]药学学报,1988(07).
被引量:1
3
曾正志,崔建中,邓汝温.甘草酸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抗炎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1988(01).
被引量:1
4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瓦格纳(Wagner,H.),沃尔夫(Wolff,P.)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译..生物活性天然产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56.
5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二级参考文献
4
1
胡志厚,药学学报,1988年,23卷,553页
被引量:1
2
王宪楷,天然药物化学,1988年
被引量:1
3
张建华,中草药,1986年,17卷,286页
被引量:1
4
韩广甸,有机制备化学手册,1986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4
1
姚新成,田晨煦,陈文.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近年来研究状况[J]
.农垦医学,2004,26(4):304-307.
被引量:8
2
彭宇,韩永生,王彩兰,冯瑞.
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Ⅱ)[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2(1):56-59.
被引量:2
3
韩永生,彭宇,王彩兰.
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J]
.合成化学,1995,3(4):318-322.
被引量:6
4
王彩兰,韩永生,刘运爱,赵鹏,黄卫东.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质谱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1996,15(2):17-22.
被引量:2
5
李斌,江涛,万升标,任素梅.
甘草次酸的化学修饰和结构改造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2006,23(7):643-648.
被引量:12
6
龚雪龙,罗晔,唐大川,孙晓飞.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2008,20(9):4-8.
被引量:8
7
张荣光,彭子模.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5,0(1):65-68.
被引量:1
8
彭宇,徐茂田.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进展[J]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8(4):75-76.
9
张新迎,范学森,彭宇,王彩兰,渠桂荣.
相转移催化合成11-脱氧甘草次酸-3-位酯类衍生物[J]
.化学世界,2001,42(10):533-535.
被引量:3
10
张学玲,张玉彦,冯秀娟.
18β-甘草次酸氨基二硫代甲酸酯衍生物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J]
.甘肃科学学报,2014,26(6):45-50.
同被引文献
266
1
李璘,金亦涛,邱蓉丽.
甘草酸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抗感染药学,2004,1(3):103-105.
被引量:23
2
范益,丁建花,刘苏怡,张徐宁,刘强,章静,胡刚.
α-与β-甘草酸在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6):619-622.
被引量:52
3
王连锁,潘铮,窦田芬,高庆东.
盐碱地甘草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科技,2004(8):6-6.
被引量:1
4
柴兴云,王林,宋越,陈君,李萍.
山银花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4):299-302.
被引量:70
5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J]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1(5):8-11.
被引量:47
6
颜祝云.
银花甘草合剂在口腔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471-471.
被引量:4
7
姚新成,田晨煦,陈文.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近年来研究状况[J]
.农垦医学,2004,26(4):304-307.
被引量:8
8
HongXiaLIU,WenHanLIN,JunShanYANG.
A New Dihydroflavone Glycoside from Glycyrrhiza uralensis[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4,15(8):925-926.
被引量:2
9
徐杭民,王绪鳌,谢志慧,郭勇.
中药复方“艾滋Ⅱ号”的免疫药理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4):21-24.
被引量:10
10
阮金兰.
天然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现状与思路[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9,1(4):55-5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0
1
蒋晓秋,吴碧华,曾昭淳,李梨,胡常林.
甘草总黄酮对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S1):26-28.
2
谢世荣,赵洁,刘琳,黄彩云,胡海杰,李奕俊,张东英,姜德水,叶洲.
甘草次酸的研究与展望[J]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4):85-88.
被引量:22
3
陆嘉惠,李学禹,周玲玲,吴玲.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
.云南植物研究,2005,27(5):525-533.
被引量:36
4
杨晓辉,刘利军,戴小军.
N-乙酰胺基乙酸甘草次酸酯的合成及HPLC检测[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4):232-233.
被引量:5
5
王趱.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应用[J]
.辽宁化工,2006,35(6):347-349.
被引量:10
6
陆嘉惠,李学禹,马淼,刘升学.
甘草属植物DNA提取方法研究[J]
.生物技术,2006,16(3):45-47.
被引量:8
7
肖明中,胡爱萍.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其用于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2):48-50.
被引量:11
8
费红莉,孙虹,陈小涛.
银花甘草汤的研究进展[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3):226-228.
被引量:2
9
俞文政,杨贵,张映南,黄智勇.
辣椒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究[J]
.辣椒杂志,2007(4):39-43.
被引量:10
10
罗晔,孙晓飞,许琼明.
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和熊果酸水溶性钠盐的制备[J]
.亚太传统医药,2008,4(2):50-5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66
1
王蕾,曹雪晓,栗焕焕,王萌,任晓亮.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识别与自组装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20,51(2):516-521.
被引量:23
2
向珣,宋小丽,施倩倩,柴伟国,曹家树.
DNA-AFLP分析用辣椒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2009,6(2):48-51.
被引量:5
3
雍建平,张毓洪,赵巍,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甘草次酸及甘草次酸衍生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335-3337.
被引量:13
4
陆嘉惠,李学禹,马淼,阎平.
国产甘草属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分类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3):527-531.
被引量:23
5
李娟,陆洋,王广基.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甘草次酸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2):120-124.
被引量:15
6
荆晶,陈西敬,任伟超,赵营,俞巧玲.
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甘草次酸[J]
.药物分析杂志,2007,27(5):673-676.
被引量:7
7
马明,杨克强,郭起荣.
改良CTAB法提取林木树种基因组DNA的研究[J]
.生物技术,2007,17(3):36-38.
被引量:43
8
山宝琴,贺学礼.
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6):211-217.
被引量:17
9
冉贵萍,黄海,刘杨,谭杰峰.
基于AFLP分析用吴茱萸叶高质量DNA的提取[J]
.生物技术,2007,17(5):38-40.
被引量:6
10
罗晔,孙晓飞,许琼明.
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和熊果酸水溶性钠盐的制备[J]
.亚太传统医药,2008,4(2):50-53.
被引量:4
1
贺昌海,石永恩.
抗孕激素RU486研究现状和展望[J]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89,8(1):10-14.
被引量:26
2
张骁,束梅英.
国内外生物技术医药产品研究开发现状和展望[J]
.医药情报,1993(3):23-28.
3
徐积恩.
抗抑郁药的现状和展望[J]
.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5,16(2):79-81.
4
张骁,张韬.
国内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现状和展望[J]
.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7,13(12):7-11.
5
黄毅,王越.
激素替代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和展望[J]
.医药导报,2000,19(2):177-178.
被引量:3
6
新井正,闻长铨.
抗真菌药的现状和展望[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16(3):168-170.
被引量:1
7
搞肿瘤药物VP16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
.安徽科技,1998(3):30-30.
8
Aisner J,于盛海.
鬼臼乙叉甙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1,18(5):263-265.
被引量:1
9
赵敏.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记全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科研、生产和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24(4):319-320.
被引量:18
10
杨世安.
磺胺药在抗(细)菌药物中的地位,现状和展望[J]
.上海医药情报研究,1990(3):16-24.
中医药学报
199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