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道德境界形成及变化的影响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274,共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2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被引量:42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页. 被引量:89
共引文献122
-
1周早弘.民族精神的系统观及其特性[J].各界,2007(6).
-
2刘一民,王清玉,李大新.论我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91-893. 被引量:10
-
3张青兰.人格的历史嬗变及其动力系统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70-73.
-
4吴懿,李婷.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人生定位的途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19-20.
-
5周宪.认同建构的宽容差异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29-132. 被引量:5
-
6杨思斌.社会救助权的法律定位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辑刊,2008(1):46-51. 被引量:20
-
7桂胜,刘益梅.周秦中国社会思想早熟的成因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2):282-286.
-
8侯向群.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批评[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1):43-49. 被引量:2
-
9荣剑.论中国“封建主义”问题--对中国前现代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新认识与评价[J].文史哲,2008(4):5-21. 被引量:5
-
10刘富胜.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解放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8(5):41-43. 被引量:2
-
1张琦.学校应走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前列[J].石油教育,2003(1):102-102.
-
2王任春.如何实现中学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元对接[J].求知导刊,2015(2):16-17. 被引量:1
-
3石为群.高校档案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53-54. 被引量:11
-
4高建宏.加强德育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J].成功,2007(8):12-13.
-
5闫秉科.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标杆[J].教育,2006,0(5X):44-44. 被引量:1
-
6韦万祥.论“八荣八耻”进大学课堂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2):181-183.
-
7曲政文.谈高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J].新长征,2006(8):20-21.
-
8赵新然.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意义[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17-18.
-
9刘敬军,李海.浅析中学生德育教育[J].吉林教育(教研),2010(06X):77-77. 被引量:2
-
10关清廉.浅谈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13(2):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