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古典“悲秋”意识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悲秋意识是中国古代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围绕这一问题的有关理论,如“主观移情”说、“相思怀归母题”说和”天人感应”说,并从新的角度,重新提出和解释了悲秋意识源于”天人感应”的观点。
作者
熊开发
机构地区
海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新东方》
1995年第2期62-66,共5页
The New Orient
关键词
悲秋意识
天人感应
自然感
“秋”
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社会
人与自然
中国文学
自然性
准备过冬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53
1
白劲鹏.
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6):130-134.
被引量:16
2
买艳霞.
祥瑞·琴韵·悲秋——试析"梧桐"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化意蕴[J]
.社科纵横,2000,15(5):60-61.
被引量:1
3
周淑芳.
中秋诗: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审美观照[J]
.沈阳大学学报,2003,15(1):35-38.
被引量:1
4
张德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1):44-50.
被引量:121
5
曲德来.
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4):36-40.
被引量:5
6
李炳海.
上巳、重阳习俗演变的文学轨迹——民族融合与时俗文学关系浅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2):7-12.
被引量:7
7
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恨主题初探[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7(1):77-83.
被引量:4
8
吉定.
论庚信秋景诗赋及其创作心态[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6(1):11-15.
被引量:1
9
孟修祥.
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J]
.中州学刊,1991(1):101-104.
被引量:3
10
尚永亮.
悲秋意识初探[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4):31-38.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4
1
张俊.
诗歌意象创造的人际意义视角[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424-427.
被引量:3
2
郭晓婷.
2o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121-124.
被引量:2
3
刘培玉,刘俊超.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50-53.
被引量:5
4
陈全.
秋与愁——从语言学角度看“愁”的文化含义[J]
.文学教育(中),2011(8):89-9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蒋德志.
多模态意义视角下对《声声慢》的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2):111-112.
2
马晶晶,卢亚明.
从秋景诗词谈毛泽东的艺术创造力[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10):128-128.
被引量:1
3
刘晓琳.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英语诗歌[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8-90.
被引量:3
4
李政昕.
憾秋声都是梧桐——浅析宋词中的梧桐意象[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94-95.
5
宋瑞斌.
从“宋玉悲秋”看中国士人的悲秋情结[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8):68-70.
被引量:2
6
陈全.
秋与愁——从语言学角度看“愁”的文化含义[J]
.文学教育(中),2011(8):89-90.
被引量:1
7
谢文敏.
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英语诗歌的意象美——以约翰·济慈的《秋颂》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0):71-72.
8
廖美玉.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120-130.
被引量:5
9
李云婷.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伤春情怀[J]
.文学教育,2018,0(1):50-51.
被引量:1
10
杨琦.
浅析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J]
.语文建设,2012,0(07X):30-32.
1
陈爱平,杨正喜.
从雁蝉蛩声看古代诗歌的悲秋意识[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5-79.
被引量:1
2
花志红.
古典诗词悲秋三境界[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26-28.
被引量:4
3
郭自虎.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J]
.江汉论坛,1996(4):18-20.
被引量:2
4
张银.
悲秋意识探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98-99.
5
唐永泽.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72-76.
被引量:3
6
郭鹏.
《汉宫秋》之“秋”[J]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12-15.
被引量:1
7
邹春秀.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24(1):25-28.
被引量:2
8
尚永亮.
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J]
.社会科学(甘肃),1990(2):96-100.
9
陈亚冰.
海南岛的诗歌与海拔诗群[J]
.诗林,2008,0(3):65-68.
10
陈亚冰.
“海拔诗群”:正在崛起的诗歌海军——《海拔》民刊简介[J]
.扬子江(评论),2007(6):63-67.
被引量:1
新东方
199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