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49
-
1席扬.二十世纪“山药蛋派”研究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1999(5):97-102. 被引量:5
-
2王桂荣.孙犁小说的女性母题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6):56-58. 被引量:8
-
3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J].文学评论,1999(6):5-7. 被引量:12
-
4樊洛平.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J].中州学刊,1999(3):95-99. 被引量:3
-
5李永生.论孙犁早期的小说创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2(3):61-68. 被引量:1
-
6岳凯华,黄立平.模式化艺术规范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透视[J].中国文学研究,1999(3):81-87. 被引量:4
-
7殷实.退出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8(4):40-43. 被引量:12
-
8周申明,邢怀鹏.孙犁的艺术风格(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3):122-134. 被引量:5
-
9丛正.晚年孙犁简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1):122-126. 被引量:4
-
10《文学评论》1992年总目录[J].文学评论,1992(6):158-16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7
-
1洪武奇.服从与偏离──孙犁解放区时期小说婚恋主题探析[J].江淮论坛,1999(6):87-92. 被引量:4
-
2刘增杰.静悄悄地行进——论9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2(2):88-97. 被引量:11
-
3冯琳瑛.自我塑造的艰难——从孙犁看“体制内”作家的“个性突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2):98-99.
-
4黄科安.农民、土地与家园意识——论孙犁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文化想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8-43.
-
5童静.不同文化“成规”规约下的文学言说——从《铁木前传》看孙犁思想的多重价值指归[J].普洱学院学报,2013,29(1):92-96.
-
6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6):1-9. 被引量:4
-
7常玉荣.二十年孙犁研究述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22(1):13-14.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潘磊.“鲁迅”在延安——延安学的一个重要论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5-8. 被引量:1
-
2黄科安.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孙犁创作中的一种情感偏至[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2):48-53. 被引量:5
-
3刘增杰.路上——我的学术经历[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6):47-54. 被引量:5
-
4周维东.论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与“延安文学”学科建构的紧迫性——兼论“延安学”提出的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17-22. 被引量:2
-
5胡玉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6):100-103. 被引量:2
-
6周维东.“文学性”的偏至与文学内、外部研究的危机——以延安文学“政治决定论”的形成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31-35. 被引量:2
-
7刘增杰.青年学者的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三个特色——由李军《解放日报·文艺》研究引发的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1):123-126. 被引量:2
-
8韩颖琦.“感生异貌”母题的“红色经典”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89-291.
-
9李静.关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104-110. 被引量:5
-
10叶君.革命叙事中的凄美爱情──关于孙犁抗战小说《钟》的再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09,29(5):86-88.
-
1王梓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铁木前传》[J].改革与开放,2011,0(12X):198-198.
-
2范国强.鲁迅杂文的现实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2):61-63.
-
3刘南平.《离骚》比兴之探析[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42-48.
-
4莜华.美女王嫱[J].文史知识,2003(1):52-60.
-
5陈顺馨.周扬与胡风: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的不同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207-217. 被引量:6
-
6张阳菊.司马迁之于屈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8):71-71.
-
7宋歌.夜读札记(三则)[J].文艺评论,1999(5):92-93.
-
8李永建.解读《铁木前传》的深层意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256-265. 被引量:5
-
9李茂肃.黄遵宪的爱国主义精神[J].文学遗产,1959(286):1-1.
-
10欧俊勇.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试论杜甫诗歌的家园意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4(3):2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