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9
-
1洪峻峰.五四反传统的实绩与难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60-67. 被引量:1
-
2陈铁健.尘封半个世纪的“五四”先驱王希天[J].中共党史研究,1999(4):50-58. 被引量:7
-
3王续添.论五四运动中的省议会[J].中共党史研究,1999(4):59-64. 被引量:9
-
4赵俊清.五四运动在黑龙江[J].中共党史研究,1999(4):65-69. 被引量:2
-
5林吉玲.五四时期家庭观念的重构及其体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3):15-19. 被引量:3
-
6苗体君.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1999(3):8-12. 被引量:1
-
7严昌洪.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3):62-70. 被引量:10
-
8彭明.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J].中共党史研究,1999(3):16-22. 被引量:17
-
9沈寂.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99(3):32-38. 被引量:6
-
10张春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一涵启蒙思想初探[J].中共党史研究,1999(3):39-44.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8
-
1余秉颐.近年海外新儒学的动向述介[J].哲学动态,1998(12):6-9. 被引量:7
-
2任继愈.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2):119-120. 被引量:2
-
3傅杰编校,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4李维武编,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
5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被引量:1
-
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88. 被引量:1
-
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
8耿云志胡适年谱[M]. 被引量:1
共引文献96
-
1冯晟.五四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4):48-50.
-
2李世荣.本质与多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三次流变及其批判[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6):138-144.
-
3王旭.五四的新图景与社会的再发现——评杨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J].民国研究,2019(2):222-234.
-
4胡静.《新民主主义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探源[J].传承,2020(4):45-50.
-
5郭玉珍,马育良.高一涵监察思想研究——以高一涵《宪法上监察权的问题》为中心[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64-68.
-
6李桂梅.试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J].道德与文明,2002(3):62-66. 被引量:1
-
7李忠平.科学的光芒——胡适治学方法初探[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62-64.
-
8侯松涛.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变迁[J].北京党史,2002(4):20-24. 被引量:1
-
9苏全有,景东升.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风俗史研究综述[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2):91-96. 被引量:1
-
10侯松涛.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3):104-110.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18
-
1朱志敏.八十余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6(2):37-46. 被引量:11
-
2陈阳.近十年国内五四运动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8-13. 被引量:1
-
3严海建.读书与救国间的两难:对蔡元培与学生运动关系之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08(5):149-155. 被引量:4
-
4郭若平.建国前中共对五四运动评价方向的把握和解释[J].党的文献,2009(3):62-68. 被引量:3
-
5赵曜.“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地位[J].科学社会主义,2009(2):4-7. 被引量:6
-
6张静如.“五四”散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9(5):3-7. 被引量:7
-
7李庆刚.“五四运动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J].理论前沿,2009(11):48-48. 被引量:1
-
8刘一皋.“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开放时代,2009(10):36-61. 被引量:15
-
9何卓恩.“五四之子”殷海光的“五四”情结与“五四”观念[J].人文杂志,2010(2):120-128. 被引量:4
-
10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J].近代史研究,2010(3):19-36. 被引量:19
-
1《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各期目录[J].近代史研究,1986(6):310-314. 被引量:2
-
2赵映林.“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与李大钊[J].新华月报,2011(18):85-87.
-
3耿宝强.“问题与主义”之争:同志间的唱和[J].关东学刊,2016(1):103-109. 被引量:1
-
4王昆.再谈“问题与主义”之争[J].黑龙江史志,2011(11):31-32. 被引量:2
-
5张治银.“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影响[J].世纪桥,2008(9):21-22. 被引量:2
-
6杜永峰.改革开放以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综述[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6-49.
-
7程丹,唐丹.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J].兰州学刊,2006(4):41-43. 被引量:1
-
8董德福,史云波.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史学,2002(4):54-59. 被引量:3
-
9李庆.胡适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近代史研究,1986(5):177-185. 被引量:7
-
10谢志军,牛建军.再论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J].党史博采(下),2007(09X):15-1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