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共引文献21
-
1韩文淑.于黑暗之地彷徨 于生死之间徘徊——对刘庆邦矿工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18-19.
-
2杨素平.论刘庆邦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87-90. 被引量:1
-
3鲍兆飞.阉割暴虐与底层关注——读刘庆邦的《完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93-94.
-
4孙拥军.“走窑汉”们的生命史诗——刘庆邦煤矿题材小说创作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121-124.
-
5余志平.刘庆邦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自觉[J].当代文坛,2010(3):109-112.
-
6王伟.对农民走出乡土的思索——论刘庆邦小说[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5):28-29. 被引量:1
-
7高丽.“独头掘进”谱写生命之歌——论刘庆邦的“矿区写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0(8):24-25.
-
8严国清.刘庆邦小说中的悲悯情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32-34.
-
9李红艳.逝去年代的回望,乡土诗意的怀想——论刘庆邦的创作[J].山花(下半月),2011(8):132-133.
-
10荀羽琨.刘庆邦小说的人文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91-93.
-
1张静.论丁玲小说中的启蒙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45-45.
-
2葛红兵.别忘了,王朔只有一个——与王彬彬的王朔批判商榷[J].粤海风,2000(6):12-13. 被引量:5
-
3江旺龙.论胡适的平民化文艺实践[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0(1):10-12.
-
4吴天.黑星星[J].故事大王,2006(S1):85-89.
-
5赵淑娟.解读萧红孤独的原因[J].青年文学家,2011,0(17):19-19.
-
6周庭华.“芝加哥”——平民主义诗歌的力作[J].山花(下半月),2010(5):128-129.
-
7尹康庄.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比较——兼谈平民文学的界定[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61-65.
-
8鲍焕然.祛魅之后的“英雄人物”为何如此尴尬——中篇小说《沙家浜》产生的文化语境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736-740. 被引量:3
-
9刘利芝.再读莫泊桑《项链》[J].文学教育,2011(10):86-87. 被引量:1
-
10王国华.贬了值的高帽儿[J].当代人,2005(10):5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