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4-57,共4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贝克等.2001年:《自反性现代性-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 被引量:1
-
2莫兰.2004年:《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3
-
3齐曼.2003年:《可靠的知识-对科学信仰中的原因的探索》,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 被引量:1
-
4乔姆斯基.2006年:《宣传与公共意识》,信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被引量:1
-
5维尔默.2003年.《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被引量:2
-
6沃勒斯坦.2006年:《知识的不确定性》,王昺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17
-
1徐顺东,杨肖宁.浅析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边缘化的必然性[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被引量:4
-
2陈才.旅游本质探析[J].旅游科学,2000,14(4):16-18. 被引量:14
-
3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2):19-21. 被引量:75
-
4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1999(6):93-102. 被引量:184
-
5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13(4):41-44. 被引量:93
-
6李卫东.80年代体育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论讨论及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1999(6):11-13. 被引量:3
-
7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J].学术研究,1978(3):25-31. 被引量:36
-
8郭留柱.也谈什么是本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1):56-60. 被引量:2
-
9柳延延.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J].哲学研究,1993(5):58-64. 被引量:8
-
10徐显明.生存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5):39-56. 被引量:134
引证文献19
-
1赖思敏,任一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谈教育本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36):10-11. 被引量:2
-
2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10,31(5):11-16. 被引量:52
-
3刘彦朝.不完美的事实与完美的理想——哈耶克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及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54-158. 被引量:1
-
4俞建梁,孙晓霞.论范畴的不确定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二[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3):46-49. 被引量:8
-
5万斌,刘彦朝.政治宽容渊源的哲学审视[J].浙江学刊,2011(4):114-122. 被引量:2
-
6李长青,张振华.论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贡献[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5):21-23.
-
7刘彦朝.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述论[J].理论导刊,2011(7):82-84.
-
8刘君.图书馆本质:“实存”还是“虚构”?——图书馆本质研究之一[J].图书馆杂志,2012,31(4):2-6. 被引量:11
-
9万斌,刘彦朝.怀疑主义哲学的政治意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3):175-186. 被引量:3
-
10齐杭.人性与社会性的和谐——教育本质蠡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4):12-1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4
-
1王岩云.美好生活权的法理意涵[J].人权研究(辑刊),2023(1):23-40.
-
2Research Group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uman Rights,Nankai University,常健,NIU Huizi,PAN Yingzhao.The Prac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ory of Human Rights Structure Moving towards Developmentalism[J].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2021,20(1):28-59.
-
3栾明璐,刘先辉,张拓.论检察机关提起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制度完善[J].中国检察官,2023(23):54-57. 被引量:1
-
4马香丽,杨士同.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策略研究——基于网络对话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23(2):69-79.
-
5李星.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30(2):1-2.
-
6王洪才.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1-7. 被引量:70
-
7张向真.中国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机制及其构建[J].求索,2014(8):81-85.
-
8朱宁波,薛猛,李桂英.“选择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有效表征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2010,26(6):19-23. 被引量:2
-
9俞建梁.范畴的主观性及其理解——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1):18-21. 被引量:5
-
10张正江.教育学范式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8-12. 被引量:4
-
1韩震.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新华文摘,2009(6):40-42. 被引量:5
-
2张怡.文化本质范畴的厘定与文化理论的科学性[J].江汉论坛,2011(10):17-20. 被引量:2
-
3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人性问题[J].哲学分析,2013,4(1):13-19. 被引量:3
-
4庞学铨,邓飞虎.先验论的真实意义[J].浙江学刊,2003(2):43-48. 被引量:3
-
5袁宝菊.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2):32-34.
-
6陈善光.正确的感性认识是真理吗?[J].现代哲学,1995(4):78-80. 被引量:1
-
7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路月宏.当代的危机与哲学的开端——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J].现代哲学,2002(4):77-84. 被引量:4
-
8李大伟.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4(2):57-58.
-
9程少波.关于质和本质的再探讨——再与李大伟同志商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5,0(2):46-49.
-
10张祥龙.孔子仁说为何“缺少普遍性诉求”?[J].现代哲学,2013(2):105-10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