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思合作民主——嫁接承认理论与激进民主的桥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承认"逐渐取代"认同",成为西方左派政治论争的一个重要斗争领域。[1]随着批判理论的"伦理"转向,承认范式成为一种新的解释、批判和反思民主政治斗争的理论路径。承认理论如何审视民主问题、如何参与当代激进民主政治论争就成为检验承认理论能否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文章就承认理论与激进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做简要探讨。
作者
茅根红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1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承认理论
反思合作
尊敬
社会尊重
激进民主
分类号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6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1
王凤才.
霍耐特与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J]
.现代哲学,2007(3):49-54.
被引量:17
2
See J.Habermas.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2000.
被引量:1
3
Axel Honneth.disrespect: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Theory,2007.
被引量:1
4
Nikolas,Kompridis.From Reason to Self-Realisation? Axel Honneth and the 'Ethical Turn' in Critical Theory,2004.
被引量:1
5
Jean-Philippe Deranty.Injustice,Violence and Social Struggle.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Axel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2004.
被引量:1
6
王凤才.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J]
.哲学动态,2006(4):57-62.
被引量:19
7
Axel Honneth.The social Dynamics of Disrespect:On the Situation of Critical Theory Today,1994(02).
被引量:1
8
Axel Honneth.democracy as reflexive cooperation:John Dewey and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Today,2007.
被引量:1
9
Owen David.self-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as Reflexive co-operation":On Honneth'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l,2007.
被引量:1
10
Seyla Benhabib.Models of Public Space:Hannah Arendt,the Liberal Tradition,and Jurgen Habermas,199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王凤才.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J]
.哲学动态,2006(4):57-62.
被引量:19
2
[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 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被引量:47
3
A.Honneth,Kampf um Anerkennung,Zur moralischen Grammatik Sozialer Konflikte,Frankfurt/M.:Suhrkamp2003,S.9,S.341,S.7,S.114,S.8.
被引量:1
4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第26页,译文略有改动.
被引量:1
5
A.Honneth,Kritik der Macht,Reflexionsstufen einer kritischen Gesellschaftstheorie,Frankfurt/M.:Suhrkamp1989,S.299.
被引量:1
6
A.Honneth,Leiden an Unbestimmtheit,Eine Reaktualisierung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Stuttgart:Reclam2001,S.81,S.10.
被引量:1
7
G.H·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2页.
被引量:1
8
J.Habermas,Nachmetaphysisches Denken:Philosophische Aufstze,Frankfurt/M.:Suhrkamp1988,S.114.
被引量:1
9
A.Honneth,Die Zerrissene Welt des Sozialen.Sozialphilosophische Aufstze,Frankfurt/M.:Suhrkamp1999,S.227.ff.
被引量:1
10
J.Habermas,Die Einbeziehung des Anderen:Studien zur Politischen Theorie,Frankfurt /M.:Suhrkamp1997,S.23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5
1
郝二涛.
论新时代西方美学的伦理转向[J]
.中国美学研究,2020(1):274-289.
2
蒋磊.
网络社群的承认政治、游戏性情感与物化[J]
.文化研究,2023(1):171-186.
3
孙元涛,樊溶.
承认的教育与教育承认:基于现代认同理论的教育学审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23,44(7):21-33.
4
曾誉铭.
加速、异化与共鸣:论罗萨的批判理论及其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23(2):402-438.
5
路嘉玮.
《西南边》的民族身份建构及其困境[J]
.阿来研究,2022(1):165-175.
被引量:1
6
李菲.
价值认同与当今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构建[J]
.教育科学,2013,29(3):14-18.
被引量:4
7
向蓓莉.
教育中的自由智慧——以杜威的自由主义哲学为视角[J]
.开放时代,2004(5):31-46.
被引量:8
8
李和佳.
承认的哲学:霍耐特承认理论评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07(5):9-14.
被引量:2
9
曹卫东.
从“认同”到“承认”[J]
.人文杂志,2008(1):42-48.
被引量:33
10
梁树发,彭冰冰.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上)[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48-54.
被引量:3
1
温瑛琳.
卢梭的自由观分析——读《社会契约论》有感[J]
.群文天地,2009(5):38-39.
2
高玉兰.
深入学习杨善洲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J]
.金秋,2011(15):30-31.
3
徐乐国,李国富.
充分凝聚老干部工作的正能量[J]
.中国社会工作,2015,0(35):42-44.
4
田必耀.
寻找选民与代表的利益平衡[J]
.人大研究,2002(3):33-33.
被引量:5
5
任涛.
实实在在为老干部服务[J]
.晚霞(下半月),2014(4):59-59.
6
林径一.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J]
.甘肃理论学刊,1986(1):1-4.
7
陈晓旭.
承认谁的什么——论承认与社会正义[J]
.政治思想史,2015,6(2):145-156.
被引量:3
8
艾希莱·康皮,王平(译).
霸权的构造:激进民主之路--厄内斯托·拉克劳访谈录[J]
.国外社会科学,2012(1):47-52.
被引量:1
9
胡红花.
马克思承认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
.大连干部学刊,2016,32(9):5-9.
10
秦春霞.
反思民主——解读激进民主与多元主义民主[J]
.学习月刊,2010(4X):17-18.
兰州学刊
2008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