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西方哲学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思想界出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时候,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否定现代性的二元论,强调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客体被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和谐共在因而教师主体间性对教师和学生双边提供了启示。
作者
彭国建
机构地区
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24-126,共3页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师专业化
分类号
G451.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马晓辉.
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0-61.
被引量:10
2
于伟.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J]
.教育研究,2005,26(3):51-57.
被引量:52
3
(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2.
4
[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18(9):3-8.
被引量:2836
2
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6
3
段德智.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J]
.哲学动态,2000(11):39-40.
被引量:4
4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5-23.
被引量:548
5
张再林.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
.人文杂志,2000(4):9-15.
被引量:51
6
刘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102.
被引量:56
7
陈建翔.
量子教育学:一百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J]
.教育研究,2003,24(11):3-10.
被引量:33
共引文献
60
1
程向阳,华国栋.
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J]
.教育研究,2006,27(2):60-63.
被引量:60
2
潘华云.
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1):65-67.
被引量:7
3
李欣.
从“相观而善”看互惠式学习[J]
.科教文汇,2007(01X):28-29.
4
於海兵.
化学课改:积极开发学生差异资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123-123.
5
王培峰.
教育科研:请绕开“过度实证化”的陷阱[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5):43-44.
被引量:1
6
潘新民,庞立场.
确立具有本土意识的课程与教学观[J]
.教育科学研究,2009(2):10-13.
被引量:9
7
王洪席.
课程的“现代性”危机与概念重建[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16-19.
被引量:8
8
吴海波.
现代性教育下的体育教学观探究[J]
.科教文汇,2009(26):202-202.
9
栾天.
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98-204.
被引量:4
10
赵党玲.
教师评价: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8(2):54-56.
同被引文献
11
1
申卫革.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6(4):7-9.
被引量:11
2
米俊绒,南海.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16-19.
被引量:7
3
旷剑敏,袁怀宇.
自我与他者:教师的伦理责任与价值[J]
.道德与文明,2009(3):93-95.
被引量:24
4
岳伟,涂艳国.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2009(6):20-23.
被引量:18
5
王志勇.
主体性教育:从“占有性”走向“共存性”——基于主体间性的视角[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7-9.
被引量:1
6
周杰.
论教师的“他者”意识及其提升[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3):63-67.
被引量:12
7
周杰,张良.
倾听教学的师生观:对“他者”的关切[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2,32(10):11-13.
被引量:8
8
杨春时.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1):17-24.
被引量:180
9
郭菁.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J]
.人文杂志,2014(11):15-21.
被引量:23
10
冯建军.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7(8):1-8.
被引量:92
引证文献
2
1
孔令超,张一驰.
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2015,0(7):106-106.
2
高洪丹,张广君.
主体性视域下教师发展形态问题的认识论观照[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4):7-1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霞,杨学良.
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师幼对话研究[J]
.早期教育(家教·亲子共玩),2021(3):10-13.
被引量:2
1
吴琰,左志伟,张天德.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9,29(5):39-40.
被引量:4
2
刘兰花.
道德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现实语境与理论构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6,0(8):22-23.
3
鲍艳.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向度[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89-90.
4
赵光辉,梁其桃.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的转换[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12-15.
被引量:2
5
孟庆莉.
试论政治课教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
.基础教育参考,2012,3(6):88-89.
6
徐飞.
让教育美起来[J]
.师道(人文),2016,0(12):6-8.
7
齐瑰芬,徐新军,胡政.
学校德育中基于主体间性的情感沟通及其实现[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3):39-40.
8
苏静.
论课程观的主体间性转向[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5-38.
被引量:7
9
周建峰.
数学领悟能力及其培养[J]
.中学教研(数学版),2005(7):28-30.
被引量:1
10
陈瑶.
感恩教育主体间性思维转向与实现路径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83-84.
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