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高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学理念。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德育改革创新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和彰显主体间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目标追求。
作者
杨怀祥
机构地区
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4-145,共2页
Education and Vocation
关键词
主体间性
高校德育
人学理念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8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525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8
1
郭英,刘宪俊.
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5(8):11-15.
被引量:30
2
朱小蔓,其东.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
.教育研究,2005,26(3):3-12.
被引量:136
3
郭浩.
论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7(5):7-10.
被引量:2
4
张丽娜.
高等教育呼唤主体间性[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20-22.
被引量:8
5
萧红梅.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59-60.
被引量:12
6
鲁洁.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教育研究,2002,23(1):3-9.
被引量:209
7
冯建军,尚致远.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2005,26(1):23-29.
被引量:38
8
冯建军.
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
.教育研究,2002,23(5):36-40.
被引量:110
二级参考文献
58
1
鲁洁.
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
.教育研究,1999,20(11):3-10.
被引量:142
2
衣俊卿.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J]
.中国社会科学,1994(2):115-127.
被引量:102
3
朱小蔓,其东.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4(10):32-35.
被引量:94
4
杨大春.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J]
.哲学研究,2001(7):54-60.
被引量:33
5
鲁洁.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
.中国教育学刊,1994(6):2-8.
被引量:151
6
冯建军,尚致远.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2005,26(1):23-29.
被引量:38
7
朱小蔓,其东.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
.教育研究,2005,26(3):3-12.
被引量:136
8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5
9
郭英,刘宪俊.
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5(8):11-15.
被引量:30
10
冯建军.
和谐关系中的道德意蕴与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0):40-44.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525
1
梁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0):92-95.
被引量:4
2
储招杨.
走向幸福生活:新时代我国德育目的生活化取向的实现进路分析——兼论新加坡德育目的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100-106.
3
高德胜.
爱与超越——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关键支点[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19-31.
被引量:4
4
卢静.
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
.理论观察,2022(5):156-158.
5
闫闯.
后疫情时代灾难化思维的教育干预——兼论新冠肺炎疫情下灾难化思维的发生与后果[J]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0(1):268-285.
6
向术溯,程红艳.
学校教育“麦当劳化”及其超越[J]
.教学与管理,2020,0(1):1-4.
被引量:5
7
张婷.
现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复归[J]
.当代家庭教育,2024(5):16-19.
8
方晓明.
浅析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19(3):243-246.
被引量:1
9
李锋,杨学勇,齐学军.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6):80-81.
被引量:7
10
陈富国,陈付龙.
论伦理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110-11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6
1
郑萍.
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
.读书,2005(7):11-19.
被引量:77
2
李晓多,刘钟钦.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17-21.
被引量:10
3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57.
被引量:1
4
[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被引量:2
5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EB/OL].http://epc, swu. edu. cn/cyber/index, html 2006-5-15.
被引量:1
6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57.
被引量:1
7
刘述进.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9):21-22.
被引量:4
8
鞠献利.浅谈道德人格的培养[N].光明日报,1999—02—08.
被引量:6
9
闫艳.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25-27.
被引量:42
10
耿海波.制衡与匡正:我国公办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力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68-7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张锦智.
主体间性: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新视域[J]
.社科纵横,2010,25(11):164-166.
被引量:1
2
张锦智,张春秀.
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144-145.
3
符淼.
西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成因与对策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6(4):22-25.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陈苗.
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新探[J]
.科教导刊,2014(1):13-14.
被引量:2
1
陈雷钧.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化”例谈[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4):18-19.
2
杨勇.
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2015,0(41):28-29.
被引量:2
3
黄彦军,张萌.
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理论,2012(17):279-280.
被引量:2
4
冯媛媛.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三个维度[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96-100.
被引量:3
5
张继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94-95.
被引量:1
6
NIE Minli.
Introduction[J]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2,7(4):515-518.
7
王锐.
关注社会参与:高校德育实践的新视角[J]
.活力,2004(12):58-58.
8
王颖,俞树彪.
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56-57.
被引量:37
9
戴益民,王富平.
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若干问题的探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6(3):1-7.
10
何莉.
从以人为本看高校德育工作[J]
.管理观察,2009(17X):110-110.
教育与职业
2008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