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
被引量:
4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用主体间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在于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中重新飘扬起"人的旗帜"。
作者
闫艳
机构地区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5-27,48,共4页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品格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40
同被引文献
159
引证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99
参考文献
16
1
王晓东.
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
.天津社会科学,2001(5):42-46.
被引量:27
2
闫青会.
试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7(6):74-75.
被引量:31
3
王晓东.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求是学刊,2000,(3).
被引量:8
4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5
5
郭湛著..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3.
6
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问性的关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6).
被引量:1
7
王锐生等著..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8
任平著..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7.
9
张登巧 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
被引量:2
10
李荣海,刘继孟.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J]
.江苏社会科学,2000(1):85-89.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高清海.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
.学术月刊,1996,28(2):3-16.
被引量:82
2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1
3
郭元祥.
课程观的转向[J]
.课程.教材.教法,2001,21(6):11-16.
被引量:136
4
[美]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117.
被引量:19
5
王南湜.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J].求是学刊,2003,(3).
被引量:2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7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被引量:1
8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4
9
[美]弗洛姆.占有与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M].杨慧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被引量: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
被引量:52
共引文献
240
1
韩凤月,宋宗佩,王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J]
.体育师友,2023,46(1):16-20.
2
赵蒙成.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偏误及其纠正:微观组织变革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20(9):63-70.
被引量:18
3
程敬华,周生奇,赵秉峰.
主体间性与面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初探[J]
.理论观察,2022(5):144-147.
4
蒲力戈,朱进东.
布拉德雷与现代中国哲学[J]
.贵州社会科学,2023(8):27-35.
5
张军凤.
创新时代的教育目的与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估[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9(2):18-19.
6
顾林正.
从后现代哲学的维度聚焦全科医学[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5):74-76.
7
严红艳.
以主体间性视角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J]
.农业网络信息,2012(12):141-143.
被引量:1
8
李燕领.
论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1):37-40.
被引量:1
9
张跃聪.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构建[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1):90-93.
被引量:1
10
邹继康,狄奥.
论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49-5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9
1
韩营颖,周静,霍楷.
PBL教学法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41-144.
被引量:2
2
张宏跃.
文革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三种模式的评述及未来模式预测[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4):1-3.
被引量:1
3
田九霞.
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14.
被引量:14
4
胡新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作用的发挥[J]
.高校教育管理,2003(3):34-36.
被引量:2
5
郭莉,黄柯.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7):241-245.
被引量:27
6
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7
衣俊卿.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哲学研究,1992(10):30-36.
被引量:56
8
林华生.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性新探[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7(1):71-73.
被引量:3
9
任平.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J]
.哲学研究,1991(10):11-19.
被引量:61
10
杨国荣.
主体间关系论纲[J]
.学术月刊,1995,27(11):3-8.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42
1
梁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考[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10):330-330.
被引量:1
2
吴海云.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研究综述[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71-73.
被引量:2
3
张金娣.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2):79-81.
被引量:7
4
甘超,杜红涛,周立丹.
基于主体间性原则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刍议[J]
.学理论,2009(16):279-280.
5
罗凌,林青.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交互性[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6-28.
被引量:1
6
张锦智.
主体间性: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新视域[J]
.社科纵横,2010,25(11):164-166.
被引量:1
7
桑雷.
基于主体间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向[J]
.职业时空,2011,7(1):180-182.
8
陈宗章,尉天骄.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的“教化论”审视[J]
.学术论坛,2011,34(2):68-71.
被引量:12
9
郑越.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J]
.学理论,2011(14):223-224.
被引量:1
10
张锦智,张春秀.
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144-145.
二级引证文献
99
1
覃玉荣.
混合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师生主体间性探索[J]
.文化与传播,2022,11(3):58-66.
被引量:2
2
王禹.
平衡发展视域下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463-469.
3
欧彦伶.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反思[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52-55.
被引量:8
4
杨嘉骆.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公共图书馆讲座立体化互动关系的构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64-65.
5
陈苗.
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新探[J]
.科教导刊,2014(1):13-14.
被引量:2
6
闫艳,王秀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分析[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3):15-18.
被引量:13
7
杨晓静.
试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学理论,2010(10):242-243.
被引量:1
8
符俊,李宏博.
“以人为本”视野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
.企业导报,2010(6):205-206.
被引量:8
9
谭焱,白彦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维转向[J]
.思想教育研究,2011(6):74-77.
被引量:3
10
陈宗章,尉天骄.
“教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5-8.
被引量:16
1
闵捷.
浅论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立[J]
.法制与经济,2011,20(10):31-32.
被引量:4
2
张耀灿,刘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10.
被引量:147
3
高飞.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J]
.东方企业文化,2013(5S):58-58.
4
董娜,潘赐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哲学观照[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9):76-79.
5
郑越.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J]
.学理论,2011(14):223-224.
被引量:1
6
艾丹.
浅议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意义——兼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2):293-293.
被引量:2
7
张金娣.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2):79-81.
被引量:7
8
于欧,张春枝.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启示[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6.
被引量:1
9
严华,刘巍.
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略[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10(6):81-84.
被引量:1
10
潘春玲.
关于《物权法》的经济与社会思考[J]
.前沿,2010(24):81-8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