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启蒙话语的心理透视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作家的启蒙话语或隐或显地表现在当时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中国作家主要运用了三种心理范式:自我投射、体验“他者”和回归自我。自我投射包括“人”和“物”两种艺术载体。体验“他者”中的“他者”主要包括当时创作中流行的“中间人物”和一系列被忽视或歧视的女性“边缘人物”。直接性的回归自我,包括心理独白和心灵对话两种形式。
作者
李遇春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0-186,共7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心理透视
启蒙话语
七十年代
文学
“他者”
创作实践
中国作家
中间人物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93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35
1
《文艺报》编辑部.《“再批判”编者按语》.《文艺报》,1958年第2期.
被引量:1
2
《北京文艺》,1957年4月号.
被引量:1
3
文岂学刊,1957,(5).
被引量:1
4
冯至.《陈翔鹤选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被引量:1
5
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些什么?》[J].史艺学习,1957,(10).
被引量:1
6
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载《人民日报》,1957年9月24日.
被引量:1
7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解放日报》.1942年3月11日.
被引量:7
8
艾青.《养花人的梦》[J].文艺月报,1957,(2).
被引量:1
9
蔡其矫著..蔡其矫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54.
10
曾卓.《曾卓文集》第1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M.福科,汪晖.
什么是启蒙?[J]
.天涯,1996,0(4):109-117.
被引量:25
2
维特根斯坦 汤潮.《哲学研究》[M].三联书店,1992年版..
被引量:30
3
哑默.《中国大陆潜流文学浅议》.《方向》.1997年.
被引量:1
4
哑默.《豪门落英—哑默自述》[J].《北回归线》,1996.
被引量:1
5
宋海泉.《白洋淀琐忆》.《诗探索》.1994年4辑.
被引量:5
6
陈默.《坚冰下的溪流-谈"白洋淀诗群"》.《诗探索》.1994年4辑.
被引量:1
7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英雄》.《中国知青诗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被引量:1
8
芒克.《葡萄园》.
被引量:1
9
林莽.《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主持人的话》.《诗探索》.1994年4辑.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93
1
苏文健.
抒写内心真实的冲突——哑默的诗写姿态及其诗歌精神[J]
.飞天,2012(Z1):124-131.
2
苏文健.
在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生命灵光——哑默“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及其精神内蕴[J]
.诗探索,2013(5):60-74.
3
摩罗.
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J]
.社会科学论坛,2004(10):9-22.
被引量:3
4
张闳.
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J]
.当代作家评论,2000(5):73-88.
被引量:22
5
赵晖.
电视——文化的诗意栖居[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1):104-105.
被引量:7
6
萨支山.
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
.文学评论,2001(3):117-124.
被引量:57
7
陈望衡,吴志翔.
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J]
.学术月刊,2005,37(3):80-89.
被引量:4
8
王丽丽.
弱者哲学与反抗的叙事——论库切长篇小说《耻》中的连环叙事[J]
.江汉论坛,2005(4):131-134.
被引量:1
9
鲁太光.
被分成两半的农民——对《创业史》的重新解读[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24-33.
被引量:1
10
孙斐娟.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现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2):36-3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7
1
洪子诚.
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96(2):60-75.
被引量:104
2
何言宏.
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 重读靳凡《公开的情书》和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J]
.上海文化,2009(3):86-95.
被引量:8
3
程光炜.
文学“成规”的建立——对《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再评论”[J]
.当代作家评论,2006(2):20-29.
被引量:32
4
程光炜.
文学的紧张——《公开的情书》、《飞天》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J]
.南方文坛,2006(6):14-22.
被引量:15
5
孙玮.
“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J]
.新闻大学,2007(3):140-148.
被引量:296
6
张学昕,何言宏.
当代文学史:“正典结构”的重建[J]
.北方论丛,2009(3):61-64.
被引量:1
7
郭小安.
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J]
.国际新闻界,2013,35(12):56-69.
被引量:341
引证文献
2
1
张志忠.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文学评论,2010(4):147-153.
被引量:7
2
薛婧.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启蒙思想[J]
.青年文学家,2016,0(9Z):35-35.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程光炜,张伟栋,李云,李雪.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8-25.
2
刘芳坤.
知青一代的“跨界”体验与文学史散影[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5(3):64-68.
3
周新民.
《人生》与“80年代”文学的历史叙述[J]
.文学评论,2015(3):170-178.
被引量:13
4
陈祁艳.
永恒之问:文明与野蛮——《晚霞消失的时候》与《三体》的比较[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0(10):137-139.
5
王冬梅.
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兼论“个人化写作”的文化意义[J]
.山东社会科学,2020,0(1):154-158.
被引量:5
6
王逸凡.
20世纪6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生成——《公开的情书》史料研究(之一)[J]
.文艺争鸣,2021(10):18-25.
被引量:3
7
刘艳.
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叙事与现实主义的打开方式——以阎真长篇小说《如何是好》为中心的思考[J]
.东吴学术,2023(6):60-72.
1
曹庆艳.
莎士比亚与邓恩诗歌的社会心理透视[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8):40-42.
2
程光炜.
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
.文学评论,2001(6):65-72.
被引量:25
3
孙亚明.
论铁凝小说对人物的心理透视方式[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94-97.
4
胡沛萍,于宏.
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89-93.
被引量:1
5
许丽.
李贺神幻诗心理透视[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6):12-13.
6
王小环.
艰难的探索[J]
.山东文学,2008,0(5):111-112.
7
居莉.
“由外景到内情”的心理透视——论《四世同堂》中景物描写的功能[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10-10.
8
刘清涛.
“演戏”与“看戏”——《呼兰河传》文化心理透视[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7):50-51.
9
陈银.
如梦似幻,虚实机村——论阿来《空山》(三部曲)的梦境书写[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3):122-123.
被引量:1
10
杨海燕.
从绝望中突围——以《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看鲁迅[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8):58-58.
被引量:1
文学评论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