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51,共4页
Theory Journal
参考文献7
-
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085.
-
2[德]康德 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被引量:184
-
3杨祖陶,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7.
-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被引量:5
-
5[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被引量:5
-
6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0. 被引量:12
-
7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外国哲学,2006,(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02
-
1董学文,凌玉建.在困境中突围——关于当前文学本质研究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173-178. 被引量:8
-
2江向东.利科论康德的时间观——试述《时间与叙事》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2):168-173.
-
3江秀乐,权文涛.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及其文化背景和希腊来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86-90. 被引量:3
-
4董晔.对现代西方哲学时间观念的批判与反思[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6. 被引量:1
-
5周清林.自治的异化:论表见代理的后果——兼评“选择权”通说[J].学术论坛,2006,29(10):112-116. 被引量:6
-
6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54-74. 被引量:23
-
7刘魁,史斌.培根科学观新解[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6):62-65.
-
8苏德超.语言的意义与无意义——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语言哲学的转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716-721. 被引量:2
-
9莫运平.建构与解构:诗学研究中的两个维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101-104.
-
10范晓丽.马克思感性存在思想及其意义试析[J].理论学刊,2007(5):14-18.
同被引文献6
-
1[日]安培能成.康德的实践哲学[M].于凤梧,王宏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被引量:3
-
2[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M].赵成文,藤小冰,孟令朋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被引量:2
-
3[德]奥特弗里德·赫费,郭大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M].人民出版社,2008. 被引量:1
-
4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
5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M].人民出版社,1987. 被引量:1
-
6[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被引量:5
-
1范曾.从禅诗说寒山、拾得[J].中国书画,2014(11):78-78.
-
2魏道儒.《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J].佛学研究,1994(0):157-160.
-
3吴正荣.宗杲“大生死观”的意蕴辨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32-35.
-
4星云.要空,才能有[J].晚晴,2015,0(7):136-136.
-
5张正方.审美的根底在人的自我实现[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2,0(2):7-9.
-
6尚景友.马克思主义人学管窥[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3):1-4. 被引量:1
-
7陈金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多元论”评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5):5-7.
-
8杨司佼.性格内向的人亦有优势[J].中国家庭医生,2004(09X):40-40.
-
9蔡永宁.必然、偶然与或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15(5):58-62. 被引量:4
-
10贾永敏.浅析康德先验幻相理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4(10):318-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