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读者中心”时代与“迟到的上帝”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9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语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传统的在文艺生产中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生产美学观被渐渐打破,转而以"读者中心"的接受美学被更多的作家认可。当代中国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读者的关注、尊重,对作品"可读性"、"好看"、"观赏性"等事关读者、观众欣赏趣味的重视。读者成为"迟到的上帝"。
作者
陈尚荣
机构地区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1-115,共5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读者中心
接受美学
市场经济
上帝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9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1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被引量:1
2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被引量:2
3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见《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2页.
被引量:5
4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被引量:6
5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学科的挑战》,见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被引量:1
6
余华.《活着,永远的追问》,见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被引量:1
7
尚晓岚.《读者决定作家》,《北京青年报》,2000年8月28日.
被引量:1
8
格非.《新的生活需要新的文学探索》,见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被引量:1
9
程永新.
池莉访谈录[J]
.作家,2001,0(5):70-76.
被引量:8
10
《池莉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90
1
詹绍霞.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白鹿原》中的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
.作家天地,2021(6):150-153.
2
周燕芬.
1980年代文学潮流中的路遥与陈忠实[J]
.文艺争鸣,2020,0(2):36-41.
被引量:1
3
丛鑫.
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J]
.飞天,2009(12):15-17.
4
张蕾.
矛盾的凝结——从《白鹿原》中黑娃的形象看作家的创作心态[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被引量:1
5
吴雪青.
承载文化和生命的形式——论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历史观[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5(4):291-293.
6
王金胜.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33-37.
被引量:2
7
曹蕾.
近年家族小说文化内涵探讨[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8(1):87-93.
8
赵丛浩.
浅论《白鹿原》中黑娃的转变[J]
.长城,2012(4):40-41.
9
蔡洪勇.
一种描写:当代小说中嬗进的“情与性”[J]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5):76-77.
10
黄洪旺.
论“陕军东征”的艺术特征与追求[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4):51-5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
1
符英,黄甫全.
读者中心理论及其对课程研究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13(3):33-37.
被引量:2
2
顾静.
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
.上海翻译,2005(1):57-60.
被引量:111
3
丁夏林.
外刊对中国文化词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启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3):11-15.
被引量:11
4
黄正平.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5):74-79.
被引量:13
5
刘小强,蒋喜锋.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二十年反思与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7(9):45-53.
被引量:12
6
徐少雄.
论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199-199.
被引量:2
7
顾晓燕,刘波.
美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及启示[J]
.青年记者,2014,0(08Z):101-10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李茂林.
读者中心理论及其对教学研究的启示[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4(3):104-107.
2
朱江霖,张萍,徐尧,解立夫.
英美媒体对中国特色流行词汇翻译变化及启示[J]
.海外英语,2019,0(23):185-186.
1
韦华.
读者中心与文本建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创作观[J]
.当代外国文学,2007,28(1):72-79.
被引量:2
2
汪保忠.
接受研究与文学阐释[J]
.社科纵横,2011,26(6):103-105.
3
熊明川.
读者中心语境下探求文本“真理”的策略——从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获取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1):90-92.
被引量:3
4
才华.
伽达默尔与“读者中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136-137.
5
汪国真.
格调[J]
.共产党员(河北),2016,0(11):51-51.
6
项睿.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乡愁》英译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6):74-77.
被引量:1
7
张冬梅.
推倒文学的围墙——论姚斯的接受文学史观[J]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被引量:1
8
广林.
动情的追问[J]
.读书,1998,0(9):91-92.
9
孙碧飞.
对“断章取义”的接受心理分析[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28-30.
10
齐小刚.
文论范式转变与作者之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60-64.
南京社会科学
2007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