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数字化技术平台上写作观念新论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数字化技术平台深刻影响着现代写作的伦理学和社会学,改变着现代写作的内涵、观念与特征。自由、虚拟、复制写作观成为数字化技术平台上三种全新的写作观念,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审视,透析它们的产生语境、文化内蕴、基本特征及实践可能性等问题,可达成对现代写作发展之路的深度体验和理性把握,有助于现代写作知识地图的理性规划。
作者
顾广梅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4,共3页
DongYue Tribune
关键词
数字化
自由
虚拟
复制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6
1
如何看待网络小说及其前景[N].文学报,1999-07-08(1).
被引量:2
2
李超元:论虚拟性实践[N].光明日报,2001-09-25(理论版).
被引量:14
3
周甄武,余洁平.
论实践在虚拟性上的分化与融通[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3):8-11.
被引量:8
4
宋炳辉.网络文化给文学带来什么[N].文汇报,2000-12.
被引量:1
5
余开亮.
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J]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11-13.
被引量:10
6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1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被引量:6
3
李超元:论虚拟性实践[N].光明日报,2001-09-25(理论版).
被引量:1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被引量: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被引量: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被引量:1
7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被引量:1
8
[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被引量:1
9
李超元.
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J]
.天津社会科学,2000(6):30-33.
被引量:14
10
张世英.
现实·真实·虚拟[J]
.江海学刊,2003(1):12-21.
被引量:38
共引文献
60
1
孙文娟.
流行文化之反思及正确引导[J]
.美育,2021(4):26-35.
被引量:2
2
罗运魁.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活动的当代境遇[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9-13.
3
宋生贵.
现代媒介与民族艺术传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4):70-76.
被引量:8
4
刘志.
死海里的生命旋涡——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蕴[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89-94.
5
孙盛涛.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152-155.
被引量:6
6
周甄武,余洁平.
论实践在虚拟性上的分化与融通[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3):8-11.
被引量:8
7
周甄武.
虚拟实践:人类新的实践形式[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2):40-46.
被引量:30
8
张君,张苑琛.
现代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及反思[J]
.理论导刊,2006(7):94-96.
被引量:2
9
贺善侃.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14.
被引量:8
10
何为.
略论网络道德[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75-78.
同被引文献
42
1
夏文琦.
数字化生存:我们面临的挑战[J]
.消费导刊,2008,0(6):170-170.
被引量:3
2
张丹.
“结尾”解构之后文学批评意义何在[J]
.甘肃社会科学,2004(5):45-46.
被引量:6
3
张耕云.
数字媒介与艺术[J]
.美术研究,2001(1):72-75.
被引量:44
4
杨琳,李明德.
大众传播视野下文学批评的跨媒体现象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90-94.
被引量:9
5
冯黎明.
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J]
.江汉论坛,2005(1):122-125.
被引量:6
6
李明德,张英芳.
消解还是重构?——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J]
.人文杂志,2005(3):108-111.
被引量:6
7
欧阳友权.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25-30.
被引量:14
8
冯宪光.
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4):100-109.
被引量:8
9
韩德星.
从叙事的“未定性”到“未定性”的批评——从《解读叙事》谈米勒解构主义叙事观的方法论启示[J]
.中州学刊,2005(5):227-229.
被引量:4
10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2007(1):143-156.
被引量:91
引证文献
5
1
龚举善,陈小妹.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的技术修辞[J]
.人文杂志,2009(1):110-116.
被引量:3
2
喻子涵.
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数字化时代的写作发展与创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9-134.
被引量:2
3
曹娜.
媒介融合下写作的变异及原因[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3):165-167.
4
方习文.
论文学产业化与文学跨界发展[J]
.巢湖学院学报,2014,16(1):65-70.
5
毛伟东.
颠覆与绵延:微型叙事与文本生产[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97-10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曹娜.
媒介融合下写作的变异及原因[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3):165-167.
2
孙发成.
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现实[J]
.艺术学界,2010(1):130-139.
3
史冬冬.
“当下主义”的微叙事:作为后现代转型的新媒体叙事研究[J]
.东南传播,2022(8):49-53.
被引量:5
4
刘芳兵.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研究在中国之技术转向[J]
.中州大学学报,2023,40(1):11-17.
被引量:1
5
乔慧.
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质生产力的文生视频——以央视等文生视频生产为例[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4,22(3):76-82.
6
蔡青.
文体类型的泛化与新媒介的发展[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3):14-17.
被引量:1
1
周芳,张智.
心灵之旅——残雪与卡夫卡的对比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60-62.
被引量:1
2
王小刀.
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新感觉体验[J]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2(12):42-46.
3
周立民.
图书·文学[J]
.书城,2003,0(8):10-10.
4
曹文轩.
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J]
.中关村,2005(1):104-106.
被引量:2
5
曾琴《言志与模仿——中、西写作观之比较研究》[J]
.语文学习,2009(2):77-77.
6
王可田,第广龙.
低处的蚂蚁和高处的彩色水鸟(访谈)[J]
.延河,2012(2):90-91.
7
陆令寿.
行之所至,皆是故事——品读陆令寿著作《远行,给你一个故事》[J]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2015,0(1):2-2.
8
张永波.
向石油致敬(组诗)[J]
.岁月(原创),2013(10):65-66.
9
李健.
诗意的栖息地——浅说散文集《重返阿瓦提》[J]
.新疆新闻出版,2015,0(2):71-71.
10
马振骋.
每人心中都有一团黑影这是杜拉斯吗?(续五)[J]
.书城,1999,0(12):36-37.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