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6-188,共3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共引文献29
-
1孙宁.也谈国立北平图书馆拍摄法藏敦煌文献经费的筹措[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5):89-96.
-
2濮仲远.中国早期敦煌学与晚清民国学术[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3):41-45. 被引量:1
-
3刘进宝.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J].中国史研究,2009(3):113-116. 被引量:3
-
4刘波,林世田.国立北平图书馆拍摄及影印出版敦煌遗书史事钩沉[J].敦煌研究,2010(2):113-119. 被引量:7
-
5杨晓,张景峰.信息时代下敦煌学研究的一些认识[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18-222.
-
6段洁滨.国家图书馆法国“中国学”(汉学)文献交换的历史与展望[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4):31-35. 被引量:1
-
7刘再聪,李亚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史(三)[J].丝绸之路,2012(22):46-50.
-
8濮仲远.敦煌文献流散与晚清民国学风[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74-77.
-
9田玉洪,王盛华.预流:清华国学研究院大师的担当与心结——以陈寅恪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111-115.
-
10钱婉约.仰承与垂范的变奏——内藤湖南与中国学人关系谱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116-127.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32
-
1刘进宝.学者的国际视野与政府的信任支持——“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提出及引起的反响[J].敦煌研究,2021(1):95-101. 被引量:5
-
2黄广生.韦庄自禁《秦妇吟》原因再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19(4):57-60. 被引量:5
-
3刁汝钧.《敦煌变文》研究管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1):46-49. 被引量:1
-
4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5):65-82. 被引量:15
-
5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6):33-38. 被引量:2
-
6张锡厚.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浅论[J].文学评论,1980(5):124-134. 被引量:4
-
7刘铭恕.关于俗讲的几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3(4):10-13. 被引量:6
-
8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J].历史研究,2005(4):165-175. 被引量:30
-
9李清凌.陇原不息的智慧之光——金宝祥先生和他的史学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00-202. 被引量:2
-
10姜亮夫.敦煌学规划私议[J].社会科学(甘肃),1985(1):99-10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刘进宝.学者的国际视野与政府的信任支持——“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提出及引起的反响[J].敦煌研究,2021(1):95-101. 被引量:5
-
2田玉洪,王盛华.预流:清华国学研究院大师的担当与心结——以陈寅恪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111-115.
-
3张邦炜.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型史家--纪念金宝祥师百岁诞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5-8. 被引量:1
-
4刘进宝.段文杰先生与敦煌学学术史研究——以段文杰致王子云、何正璜信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7(6):21-28. 被引量:1
-
5林世田,赵洪雅.敦煌遗书对“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启示[J].文献,2019,0(3):29-39. 被引量:6
-
6刘进宝.开启敦煌文学研究新时代的盛会——学术史视野下的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J].敦煌研究,2023(1):131-140.
-
7刘进宝.周林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J].社会科学战线,2024(6):152-159.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周琼,王钰婷.媒介仪式、文化展演和身份认同:互联网公益中古籍的数字化传播路径[J].传媒论坛,2023,6(14):4-9. 被引量:1
-
2他维宏.金宝祥先生与宋夏史研究[J].西夏研究,2017(1):121-125.
-
3劉進寶.向達與張大千——關於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的學術史考察[J].中华文史论丛,2018(2):349-379. 被引量:2
-
4赵歆璐,陈燃燃,毕建新.名人手稿修护研究--以《夏时行信札》为例[J].山西档案,2021(5):167-174. 被引量:2
-
5孙会清,张霞,刘青松,杨小翠,杨雪梅.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古籍文献体系建设策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155-161. 被引量:2
-
6冯和一.敦煌学家项楚先生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与影响探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2(9):93-96.
-
7孙会清,李赫,张霞,王琛.面向数字人文的清东陵文献典籍数字化建设策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129-135. 被引量:2
-
8刘进宝.开启敦煌文学研究新时代的盛会——学术史视野下的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J].敦煌研究,2023(1):131-140.
-
9张毅,陈丹.调研、获取与本地集成:开放的海外中华文化遗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4):91-101. 被引量:3
-
10闫丽.夏鼐与常书鸿——以敦煌学为中心[J].考古,2023(12):96-106.
-
1韩文宁.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的内幕[J].名人传记,2015,0(7):83-88.
-
2陈甲取.郭子仪以德报怨[J].政府法制,2014(2):17-17.
-
3王慧慧,梁旭澍,萧巍,张海博.《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敦煌千佛山皇庆寺缘簿》录文及相关问题[J].敦煌研究,2014(5):64-70. 被引量:3
-
4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J].历史研究,2005(4):165-175. 被引量:30
-
5大有,郭源.以德报怨,打工妹用爱心照亮仇人的余生[J].家庭生活指南,2002(11):19-21.
-
6抗战1945:受降就是“以德报怨”[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红版),2015,0(10):52-53.
-
7其昌.受害者还是帮凶?[J].文史博览,2011(2):1-1.
-
8李正华.论“八·一五”后在华的日侨日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5(1):40-43. 被引量:1
-
9方麟.章太炎与甲骨文的一段学术公案[J].文史知识,2010(3):153-159.
-
10熊宗仁.何应钦与中国战区受降[J].文史天地,2015,0(8):4-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