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期51-52,共2页
Labeled Immunoassays and Clinical Medicine
参考文献4
1 陈允硕,吴健民.肿瘤标志物临床检测的基本原则(建议稿)[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6):393-393. 被引量:35
2 吕世静主编..免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0.
3 Flower L,Ahuja R H,Humphries S E,et al.Effects of sample handling on the stability of interleukin 6,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leptin[J].Cytokine,2000,12:1712-1716. 被引量:1
4 Nayeri F,Brudin L,Nilsson I,et al.Sample handling and stability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 blood samples[J].Cytokine,2002,19:201-20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4
1 何向东.肿瘤标志物概述[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12):610-610.
2 潘继文,李京南.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125-127. 被引量:7
3 李英淑,李立军.检测癌胚抗原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J] .黑龙江医学,2005,29(3):170-171. 被引量:8
4 冯娅萍,舒夏,杨丹.甲胎蛋白及低聚糖类肿瘤相关糖类抗原联合测定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4):1892-1893. 被引量:3
5 陈新瑛,焦连亭.肿瘤标志物癌前筛查的应用探讨[J]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3):273-273.
6 高云朝,陆汉魁,刘兴党,陆云.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互补性[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2):1239-1241. 被引量:3
7 张珂,范仲元,雷迅,叶波.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评价[J] .华西医学,2006,21(1):29-30. 被引量:4
8 潘柏申.检验医学中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8):676-680. 被引量:1
9 张新利,周建平,王岐山,侯东祥.肿瘤筛查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谱的探讨[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5):9-11. 被引量:1
10 周永列,邵浙新,敖建云,应奇峰,陈永健,皇甫梅生,刘建栋.用积分法评价7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2):1628-163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5
1 公益明,付煜,刘标,阮建峰.血清存放条件对fPSA含量的影响[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13(4):238-239. 被引量:2
2 辛丽君,顾建英,高云朝,陆汉魁.标本因素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影响[J] .检验医学,2007,22(3):303-303. 被引量:7
3 涂学亮,王坤,李玲,戴鲁琼.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552-553. 被引量:12
4 邓泽凯,蔡远凤.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458-459. 被引量:10
5 彭海维,方宗君,杨容.不同采血部位及放置时间对样品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检验医学,2013,28(5):436-43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4
1 李素梅,刘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及其与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5,26(15):2267-2270. 被引量:6
2 张江波,束汉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25-127. 被引量:18
3 张继珍,郭纯权.小儿惊厥性脑损伤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8,6(4):245-246. 被引量:9
4 张江波,束汉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儿科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6,27(2):272-275. 被引量:14
1 刘岩,肖凤芝.606例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3):53-53.
2 高云朝,顾建英,陆汉魁,熊江.血清反复冻融对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119-120. 被引量:3
3 栗安刚.13例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分析[J] .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3):244-244. 被引量:6
4 黄孝立,高银娥.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11例报告)[J] .实用癌症杂志,1989,4(3):225-226.
5 李介华.临床检验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附12例误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142-143. 被引量:1
6 王惠菊.血常规数据挖掘对白血病的初筛作用[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3):94-95. 被引量:9
7 方慧云,程伟民,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J]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7):1082-1084. 被引量:1
8 张世锟,万腊根,陈开森,吕小林.白血病病人首次血常规的结果分析[J]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6):583-583. 被引量:2
9 鲁力.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51-752. 被引量:6
10 杨桂强,刘文超,李秋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析[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2):11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