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藉外论之:论《庄子》寓言的对话形式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庄子》寓言以对话形式为主,对话形式是庄子为广播真理而采用的藉外论之的方式之一。对话形式建构了言说之境,让读者目击道存,体悟无言之道说;它组合了辩论,提供了平等言说的场合,由此使人齐万物,泯是非,进入道通为一的逍遥之境。
作者
严平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122-124,共3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庄子
体道
对话形式
言说语境
辩论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55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朱光潜.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被引量:2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被引量:9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4.
被引量:62
4
陈鼓应著..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53.
5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被引量:447
6
苏宝荣著..《说文解字》今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642.
7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505.
8
朱广潜.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被引量:1
9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8.
被引量:38
10
宋·吕南公.与汪秘校论文书[A].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50
1
杨漪柳.
论《列子》对《庄子》寓言的应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46-52.
被引量:2
2
关四平.
论《红楼梦》的“天乐”人生境界[J]
.红楼梦学刊,2004(3):10-19.
被引量:1
3
张节末,杨辉.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35-43.
被引量:7
4
饶龙隼.
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J]
.文史哲,2004(5):83-89.
被引量:2
5
陆小成,杨英顺.
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探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1):56-58.
被引量:1
6
谢树放.
儒家中和观及环境伦理哲学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2005(1):31-35.
被引量:2
7
聂春华.
中国古代的神性与审美[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104-107.
8
许建良.
玄学伦理的人格设计[J]
.广西社会科学,2001(5):31-33.
9
王树人.
庄子的批判精神与后现代性[J]
.文史哲,2001(5):55-61.
被引量:5
10
纪晓建.
多日神话原型及寓意探析[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56-60.
同被引文献
8
1
廖群.
庄子与老子关系的新审视——以《庄子·内篇》和简本《老子》为据[J]
.理论学刊,2005(11):27-30.
被引量:5
2
刘宁,张新科.
中国叙事传统溯源——占卜与商周时代的卜辞、卦爻辞[J]
.社会科学家,2006,21(1):178-181.
被引量:2
3
张冬梅.
隐喻:修辞、认知到叙事[J]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01-103.
被引量:1
4
梅德明,高文成.
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6(3):42-46.
被引量:30
5
李康.
《易经》叙事浅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121-125.
被引量:5
6
张远山.
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0-29.
被引量:1
7
刘固盛.
论《庄子》的“三言”笔法[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31-36.
被引量:4
8
陈永辉.
《庄子》重言对《论语》叙事的模仿和超越[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82-8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熊浩莉.
试论《老子》对《庄子》叙事隐喻的影响[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8-15.
1
孙道荣.
时间都去哪儿了[J]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2014,0(7):68-70.
2
施娟芬.
以读促思、读悟结合[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9(12):28-28.
被引量:1
3
赵磊.
“天生苹果”驳倒了马克思吗?[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86-91.
被引量:4
4
邱建平.
培养良好的对话形式与习惯[J]
.新校园(上旬刊),2009(3):174-174.
5
郭红.
《庄子》寓言刍议[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7):124-125.
6
李训予.
从《庄子》寓言解析其“虚静”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2):69-70.
7
何金俐.
海德格尔与中国当代文论[J]
.河北学刊,2003,23(6):127-128.
8
张立恩,李颖.
牟宗三“坎陷”概念内涵新探[J]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5):34-37.
9
时胜勋.
艺术精神与文化自立[J]
.文艺评论,2007(1):9-13.
被引量:5
10
李训予.
浅析《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2):194-196.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