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影”是中外都有的古老原型,隐喻人类对自身二重结构的认识。“我不过一个影”则是鲁迅用诗化语言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诠释,更是自我观照与自我选择。本文通过《影的告别》一文来讨论鲁迅的精神特质,尤其是鲁迅与中外各种精神遗产的复杂关联。
作者
王乾坤
机构地区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野草》
避实就虚
《影的告别》
二重结构
人的本质
诗化语言
自我选择
自我观照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4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2
1
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3.
2
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353.
同被引文献
114
1
闵抗生.
《影的告别》与《Also Sprach Zarathustra》[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8-36.
被引量:1
2
任珊.
章太炎的文学复古与鲁迅文学的发生[J]
.学术月刊,2007,39(7):120-128.
被引量:5
3
任静文.
绝望与反抗的双重变奏——兼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意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1):183-188.
被引量:1
4
陈漱渝.
如此“私典探秘”——从鲁迅日记中的“羽太”和“H”君谈起[J]
.书屋,2002(11):25-26.
被引量:5
5
姚新勇.
鲁迅岂是专制主义的精神盟友——与朱学勤先生商榷[J]
.粤海风,2007(1):58-63.
被引量:5
6
汪晖.
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J]
.文学评论,1986(5):53-67.
被引量:30
7
王乾坤.
盛满黑暗的光明(下)──读《野草》[J]
.鲁迅研究月刊,1998(10):25-33.
被引量:7
8
王敬文.
论《野草·影的告别》[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0(6):79-84.
被引量:1
9
汪晖.
论鲁迅的《野草·影的告别》[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35-39.
被引量:8
10
谭学纯.
修辞话语建构双重运作:陌生化和熟知化[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6.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11
1
崔云伟,刘增人.
2007年鲁迅作品研究景观述略[J]
.泰山学院学报,2008,30(4):39-44.
2
崔云伟,刘增人.
2007年鲁迅研究综述[J]
.鲁迅研究月刊,2008(9):60-73.
3
蒋济永,黄志生.
《影的告别》的误读与再阐释[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11):55-58.
被引量:3
4
田建民.
重读《影的告别》[J]
.长城,2013(2):158-164.
被引量:1
5
王媛媛.
浅析《影的告别》[J]
.北方文学(中),2015,0(3):37-37.
6
赵学勇,吕惠静.
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
.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7
李玉明.
鲁迅《野草》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18(11):90-95.
8
吴尚远.
彷徨于无地——从《影的告别》看鲁迅“中间物”意识[J]
.北方文学(下),2018,0(2):29-30.
9
宋剑华.
“强制阐释”与“文学”的缺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困境之反省[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17-123.
被引量:1
10
郜元宝.
斟酌于形影光暗之间——《影的告别》主旨及用典重探[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6):90-112.
二级引证文献
5
1
田建民.
重读《影的告别》[J]
.长城,2013(2):158-164.
被引量:1
2
王格林,姜振昌.
孤独的心灵,无定的灵魂——试论散文诗《影的告别》[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73-75.
3
唐敏.
在存在与经验中探寻人的自由——从《影的告别》《阿长与山海经》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38(4):18-23.
被引量:2
4
郑伟.
儿童文学跨界研究的效益与风险[J]
.昆明学院学报,2022,44(5):1-7.
5
郜元宝.
斟酌于形影光暗之间——《影的告别》主旨及用典重探[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6):90-112.
1
张贺.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特点[J]
.才智,2010,0(36):243-243.
2
李蓉.
《第七天》:死亡的“诗意”[J]
.小说评论,2013(6):82-87.
被引量:5
3
赵逵夫.
悲剧人生的自我观照──读王国维的《浣溪沙(山寺微茫)》[J]
.甘肃高师学报,1998,2(2):1-6.
4
周伦佑.
主题的损失[J]
.绿风,2005,0(5):11-12.
5
赵东升.
论文学接受活动与文学作品的二重结构[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89-91.
6
鲍栋.
错觉或幻象[J]
.艺术当代,2011(5):96-97.
7
李婧.
《被复习的爱情》的女性主义解读[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10):175-177.
被引量:1
8
武学汉.
解读含意诗歌三步行[J]
.文学教育,2010(20):112-112.
9
李庆信.
“美质”不美——论王熙凤性格中的“否定的美质”[J]
.红楼梦学刊,1990(2):77-100.
被引量:1
10
行.
公安派三袁美学观之异同[J]
.文学遗产,1986(5):126-12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