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
被引量:10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共引文献42
-
1操奇.路边的阴影——浅评晓苏《路边店》[J].长江文艺,2005(7):76-79.
-
2梁鸿.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及批评倾向的反思[J].上海文学,2008,0(12):92-98. 被引量:5
-
3王春林.“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评王蒙长篇小说《青狐》[J].南方文坛,2004(4):71-75.
-
4王春林.“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评王蒙长篇小说《青狐》[J].小说评论,2004(4):49-56. 被引量:2
-
5邵燕君.与大地上的苦难擦肩而过——由阎连科《受活》看当代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失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4-17. 被引量:29
-
6王春林.底层命运的寓言化表达——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54-58. 被引量:3
-
7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6):31-42. 被引量:98
-
8陈国和.欲望的城市景观 虚脱的追思呓语——邱华栋城市小说论[J].当代文坛,2005(4):70-72.
-
9南帆.小资产阶级:压抑、膨胀和分裂[J].文艺理论研究,2006(5):2-12. 被引量:13
-
10陈国和.警惕作家的“有闲化”——以余华及其《兄弟》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41-43.
同被引文献159
-
1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
2沈文慧.存在之思与现实之痛——余华与张艺谋的两种《活着》[J].电影评介,2008(1):45-46. 被引量:11
-
3余华.三十岁后读鲁迅[J].青年作家,2007(1):22-25. 被引量:6
-
4钱春芸.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
5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
6王祥夫.菜头[J].山花,2001(9):17-22. 被引量:1
-
7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112-116. 被引量:9
-
8汪晖.无边的写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序[J].当代作家评论,1999(3):37-45. 被引量:12
-
9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8
-
10摩罗.破碎的自我:从暴力体验到体验暴力──《非人的宿命──论〈一九八六年〉》之一[J].小说评论,1998(3):58-6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0
-
1房伟.破裂的概念:在先锋死亡“伪宏大叙事”年代——来自《兄弟》的语境症候分析[J].文艺争鸣,2008(2):133-138. 被引量:5
-
2贺绍俊.文学批评刊物与问题意识——以《当代文坛》为例[J].小说评论,2008(5):126-129. 被引量:2
-
3王首历,竺琼.纷扰的《兄弟》与暧昧的余华——2007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13-19. 被引量:7
-
4郑建华.余华“文革”言说的三重视界[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36-41. 被引量:4
-
5王侃.《兄弟》内外(上)[J].当代作家评论,2010(5):40-57. 被引量:9
-
6洪治纲.解构者·乐观者·见证者——论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形象[J].文学评论,2012(4):188-194. 被引量:8
-
7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3):58-87. 被引量:7
-
8赖佳佳.余华《兄弟》的“文革”叙事[J].文教资料,2018(10):5-7.
-
9张丽青.物化的21世纪文学创作实践[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5):53-60.
-
10聂章军.论陈思和文学性研究的理论创新与探索[J].当代文坛,2024(1):45-51.
二级引证文献39
-
1于勇成,王首历.花落,水流红——2008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60-65. 被引量:1
-
2毛琴霞,范钦林.荒诞世界的欲望叙事——析余华小说《兄弟》[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12):54-55.
-
3刘琼.余华小说创作中重复艺术的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87-89.
-
4王侃.《兄弟》内外(上)[J].当代作家评论,2010(5):40-57. 被引量:9
-
5史莉娟,刘琳.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7-64. 被引量:8
-
6侯玲宽.在坚持与背离中突围——论余华创作的转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46-52. 被引量:1
-
7李佳.论余华小说文革记忆的言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80-82.
-
8张冬梅.“建构式批评”的维度与向度——对贺绍俊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J].文艺争鸣,2012(2):110-115.
-
9李佳.试论余华作品的文革叙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1):18-20.
-
10向荣.诗性正义:文学在消费时代重建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12(8):139-147. 被引量:2
-
1陈再见.子弹[J].短篇小说(原创版),2009(10):15-20.
-
2程建玉.你有仔细看过父母的脸吗(外一篇)[J].北方文学,2005(6):81-82.
-
3刘春.立场,或辩解[J].文艺争鸣,2008(6):83-84.
-
4楼忠盛.在遥望中战栗——读沈潇潇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J].文学港,2009(6):147-149.
-
5李动.荷塘月色里的背影[J].人民公安,2003,0(5):53-53.
-
6卓慧.那个秋天的下午[J].飞天,2009(3):109-114.
-
7陈振林.女人的头发,男人的火机[J].当代小说,2009(2):59-59.
-
8黄书包.天堂的呼唤[J].青少年日记,2007(1):20-21.
-
9张旭东.心祸[J].躬耕,2007(7):10-12.
-
10佚名.外公的初恋[J].小品文选刊,2017,0(5):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