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8,共7页
The Voice of Dharma
同被引文献34
-
1姚新中,焦国成,刘余莉.自我建构与同一性──儒家的自我与一些西方自我观念之比较[J].世界哲学,1999(2):62-69. 被引量:9
-
2方朝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关系本位、团体精神和至上的亲情[J].学术前沿,2013(10):6-34. 被引量:7
-
3刘亚明.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圆融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25-28. 被引量:3
-
4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中国宗教,2005(6):50-52. 被引量:1
-
5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1-6. 被引量:59
-
6陈兵.佛教苦乐观[J].法音,2007(2):5-11. 被引量:12
-
7陈兵.(2002).禅定的身心效应.见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1卷,P.60).北京:中华书局. 被引量:1
-
8空海.(2008).阿含解脱道次第(p.32).上海:上海佛学书局. 被引量:1
-
9吕凯文.(2000).要说慈悲喜舍--论四无量心在《阿含》解脱道的实践与意义.法光月刊,128.1-6. 被引量:1
-
10杨维中.(2006).难识无境--佛教难识观(PP.39-4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3
-
1靳晓霞.护士自我同情的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21(9):222-223. 被引量:1
-
2刘金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之大悲禅院寺名英译考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9):67-68. 被引量:1
-
3曾祥龙,刘双阳,刘翔平.慈心禅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466-1472. 被引量:12
-
4唐颖,万晶晶.西方心理学对自悯的心理功能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1-4. 被引量:3
-
5赵艳蓉,彭彦琴.佛教幸福感的心理学解读: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14,34(5):392-397. 被引量:4
-
6张鳅元,杨韶刚,王兴华,申荷永.恶与菩提心: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J].心理学探新,2015,35(4):307-311.
-
7马荣华.叙事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士下山》[J].电影文学,2016(8):117-119.
-
8陈君楣,雷云.自我同情、自我构念及其对心理功能影响的跨文化研究——以中泰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7(2):268-276. 被引量:1
-
9王仁华,王忠军.自我同情:聚焦自我的应对策略[J].心理研究,2017,10(6):9-18. 被引量:10
-
10彭彦琴.慈悲喜舍——慈心禅与心身健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0-129. 被引量:8
-
1闫彬彬,林佳.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粉丝最多的法师微博@归元隆印[J].佛教文化,2012(3):46-50.
-
2曲扬.浅论马丁·路德的恩典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28-30.
-
3刘晓英.哲学:还要不要“终极”?[J].理论探讨,2003(1):33-36.
-
4昌学汤,杨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缅怀昌明方丈对归元法式的贡献[J].武汉文史资料,2009(8):36-45. 被引量:1
-
5法语宝训[J].浙江佛教,2005(1):1-1.
-
6杨洋.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J].中国图书评论,2016,39(11):75-81. 被引量:1
-
7夏德美.“首届武汉归元佛教文化论坛”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4(3):180-182.
-
8范因坦.织“围脖”的武汉归元寺[J].佛教文化,2011(4):82-84.
-
9王璐.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2):120-123.
-
10牟钟鉴.执一以御多 会宗而归元——评李养正先生新著《道教义理综论》[J].中国宗教,2010(9):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