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构与同一性──儒家的自我与一些西方自我观念之比较
被引量:9
出处
《世界哲学》
1999年第2期62-69,共8页
World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139
-
1樊浩.东西方文化“自我”形态的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1992(2):108-112. 被引量:3
-
2海德格尔,文晓.同一性原理[J].世界哲学,1994(2):60-65. 被引量:3
-
3方朝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关系本位、团体精神和至上的亲情[J].学术前沿,2013(10):6-34. 被引量:7
-
4刘亚明.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圆融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25-28. 被引量:3
-
5高秉江.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2005(4):32-37. 被引量:9
-
6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5(4):130-133. 被引量:9
-
7韩翼,廖建桥.组织承诺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5,2(4):459-465. 被引量:11
-
8查尔斯.泰勒,陶庆.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5,32(5):13-20. 被引量:27
-
9宝贡敏,徐碧祥.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39-45. 被引量:135
-
10王成兵.略论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认同危机问题[J].学术论坛,2006,29(11):52-5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9
-
1张萍.儒学中君子建构的就是自我精英化[J].文教资料,2006(4):64-65.
-
2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66-69. 被引量:15
-
3张其学.自我与他者的二分:文化殖民的哲学理据[J].哲学研究,2010(3):71-74. 被引量:4
-
4张旭,樊耘,颜静.文化背景对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影响的调节作用[J].经济管理,2013,39(7):85-93. 被引量:2
-
5张旭,樊耘,颜静.文化背景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内涵一致性与形成路径敏感性的差异化[J].管理学报,2013,10(8):1144-1154. 被引量:2
-
6马贵梅,樊耘,颜静,张克勤.员工-组织匹配对建言行为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3):51-61. 被引量:9
-
7孙俊才,石荣,丁珂如,郭婷,陈永强.佛教文化促进心智健康的自我建构机制[J].宗教心理学,2018,0(1):227-249.
-
8侯选明.认同问题的信念内核与逻辑结构[J].宁夏社会科学,2022(4):44-54. 被引量:7
-
9侯选明.认同问题的信念内核与逻辑结构[J].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22(11):83-93.
二级引证文献39
-
1曾昱.米德的自我观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65-67. 被引量:1
-
2李瑾.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J].齐鲁学刊,2013(6):102-106. 被引量:5
-
3侯颗,李梦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情况探究——对比分析人人网、微信[J].传播与版权,2015(6):107-109.
-
4蒋原伦,宋少康.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情况探究——对比分析人人网、微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4(10):55-58. 被引量:4
-
5许丽君.“中国梦”专题节目的国际传播策略——以CCTV NEWS“My Chinese Dream”为例[J].青年记者,2016(6):77-78. 被引量:1
-
6陈文斌.主体,自我,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1):89-94. 被引量:3
-
7杜鹏程,丁梦茹,巩妙宇,王成城.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关系的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137-143. 被引量:4
-
8张明皓.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7(3):75-83. 被引量:11
-
9李敏.《红楼梦》“正邪两赋”说的符号互动论解读[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30(2):42-45.
-
10张丽丽.《非我》:一场精神与肉体的探讨与选择[J].电影文学,2017(15):123-125.
-
1罗中枢.论休谟的自然主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3-30.
-
2葛力.维护认识论的尊严[J].哲学研究,1996(1):73-78. 被引量:1
-
3朱德生.对辩证思维的一种诠释──读《小逻辑》札记之二[J].人文杂志,1997(5):1-7.
-
4魏智渊.写在岁月的边上[J].教师博览(中旬刊),2012(3):55-56.
-
5H.普特南,莫伟民.经验主义之后[J].世界哲学,1991(1):27-32.
-
6张连富.托马斯·里德对休谟哲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15(2):121-128. 被引量:1
-
7T.奥黑根,海兰.哲学和语言[J].世界哲学,1987(1):69-74.
-
8朱永新,袁振国.坚持心理科学的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与心理科学研究之二[J].心理学探新,1985,10(4):22-28.
-
9陈亚军,黄翔,安维夏,李侠,成素梅,戴维.拉斯姆森.普特南学术思想笔谈[J].哲学分析,2016,7(5):168-184.
-
10葛力.简论莱布尼兹认识论中的方法论[J].文史哲,1996(1):33-3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