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2006年第80期34-39,共6页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3
-
1苏东海.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S1):93-95. 被引量:3
-
2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45-49. 被引量:65
-
3刘俊文.超越贫困陷阱——国际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0):23-28. 被引量:29
-
4马传栋.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5):1-5. 被引量:1
-
5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2-9. 被引量:123
-
6王国敏.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5(5):14-17. 被引量:24
-
7陈蒙蒙.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6(5):23-27. 被引量:19
-
8旦增遵珠,多庆.西藏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路径选择[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4-21. 被引量:4
-
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2006 被引量:1
-
10刘坚.扎实做好扶贫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刘坚同志在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28日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刘绍吉.滇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以富源县古敢乡补掌村水族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8(12):1-5. 被引量:1
-
2毕红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品需求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79-81. 被引量:2
-
3刘绍吉.滇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以富源县古敢乡补掌村水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0):47-51.
-
4李兴江,陈怀叶.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扶贫绩效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徽县麻安村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8(6):53-56. 被引量:20
-
5程杰,武拉平.寻租与贫困:基于异质性假设的生产、保护与分利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9(1):75-100. 被引量:2
-
6李瑞华.构建少数民族贫困县贫困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及思路[J].经济论坛,2010(2):40-42. 被引量:1
-
7花永兰.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20-221. 被引量:1
-
8王洁,韦镇坤,虞斌.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1):9-12. 被引量:4
-
9刘畅.中国反贫困实践文献综述[J].商情,2012(15):108-109.
-
10李庆涛.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30(2):84-86. 被引量:6
-
1曲冠霖.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管理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X):87-87. 被引量:2
-
2唐乐.论湖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5):122-123.
-
3周运国.浅议如何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J].科学咨询,2009(15):9-10. 被引量:10
-
4李玉凤,许佳.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1):7-7.
-
5余丰慧.城镇人口首超农村预示着什么[J].中州建设,2012(4):46-46.
-
6蔡凯悦,陆凯旋.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J].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3,14(1):44-47.
-
7顾仲阳.我国农村扶贫标准上调[J].农村百事通,2009(6):9-9.
-
8张松涛,杨中路,张春生,李随红.新阶段洛阳老区该如何精准扶贫[J].中国老区建设,2015(9):30-31.
-
9肖心田.解决贫困:贵州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J].理论与当代,1995,0(Z2):38-40.
-
10我国农村扶贫标准上调[J].政策,2009(2):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