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6期18-22,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7
-
1[加]谢大卫著,李毅译.《圣书的子民—基督教的特质和文本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被引量:1
-
2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 被引量:1
-
3[英]大卫·伯姆.《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转引自[美]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被引量:1
-
4里尔克.《幕佐书简》,转引自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31页. 被引量:1
-
5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M],2005.
-
6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2006.
-
7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第23页.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4
-
1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72
-
2罗建忠,屈妮妮.“作者之死”的反思[J].时代文学,2009(2):71-72. 被引量:2
-
3黄浩.从“经典文学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J].文艺争鸣,2002(6):37-39. 被引量:30
-
4武景全.翻译心理研究:目的、课题、方法[J].上海翻译,1999,0(2):8-11. 被引量:16
-
5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379-383. 被引量:34
-
6陈太胜.文学经典与理论:变与不变的辩证[J].天津社会科学,2005(3):99-101. 被引量:8
-
7卢巍.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理性思考——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J].中国戏剧,2005(10):37-39. 被引量:11
-
8杨效宏.消费文化浸润下的文化趣味与意义商品化——兼谈文学的“交换意义”[J].文艺评论,2005(6):4-8. 被引量:3
-
9熊辉.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变[J].当代文坛,2006(2):42-43. 被引量:5
-
10杨春时.不同领域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东方丛刊,2006(1):65-7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10
-
1陈佑松.主体性建构的曲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困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4):65-70.
-
2梁晓萍.关于“读者之死”的几点思考[J].当代文坛,2007(6):44-47. 被引量:3
-
3石群山.从文学青年到文学粉丝——试析改革开放30年青年读者群的嬗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63-67. 被引量:2
-
4叶俊.刍议东西方跨文化视阀下的“作者之死”[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8):74-75.
-
5胡椿杭.现代社会文学经典的重构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1):43-46.
-
6胡椿杭.当经典成为符码——现代社会文学经典的符号学释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94-99.
-
7蔺春华.视像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4):56-59. 被引量:2
-
8周菁.从“知音其难”到“读者已死”——读者主体地位的再认识[J].文化学刊,2013(1):156-160.
-
9吴新平.经典化 时尚化 影像化——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21(12):208-210.
-
10樊继群.地方濒危戏剧国际传播中的翻译动机刍议——以推剧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74-80.
二级引证文献7
-
1石群山.从文学青年到文学粉丝——试析改革开放30年青年读者群的嬗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63-67. 被引量:2
-
2梁晓萍.读图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及其可行性路径探略[J].文艺理论研究,2012(3):105-109. 被引量:5
-
3庄丹华.在精英与大众之间穿行——“《江南》现象”透视[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6):63-67.
-
4常巍,于睿.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30-31. 被引量:1
-
5丁俊苗.论文学典籍的注释原则与注释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16,28(5):21-27. 被引量:1
-
6吴梦瑶.崇实求新 学无止境——以山东大学大学生校园阅读生活为中心[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0(6):108-113.
-
7吴新平.经典化 时尚化 影像化——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21(12):208-210.
-
1李凡.我喜欢为考研而忙碌的生活[J].医学心理指导,2004,2(6):9-10.
-
2张伟.巴菲特批判[J].科学与财富,2008(9):62-66.
-
3高睿.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J].中国石油企业,2013(6):122-122.
-
4刘炳艳.做个“反弹魔法师”[J].天津教育,2009(5):39-40.
-
5刘炳艳.做个反弹“魔法师”[J].中国德育,2009,4(4):59-60.
-
6梁绍衡.书法中的奇葩——丑书[J].收藏界,2016,0(1):44-47.
-
7张跃东.时间、风物与诗歌——浅评齐毓杰和他的绘画[J].企业家(内刊),2014(11):96-98.
-
8徐珊珊.初识心理学[J].心事,2014,0(14):171-171.
-
9你有哪种读心术?[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9):41-41.
-
10刘进飞.网友取名也要讲公德[J].网络传播,2005(1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