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科的发展与语言研究——沈家煊先生在复旦大学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座谈纪要
被引量:4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共5页
Rhetoric Learning
参考文献8
-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1999.
-
2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外国语言文学,1998,17(2). 被引量:114
-
3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4年.. 被引量:16
-
4戴浩一.1994.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载《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被引量:5
-
5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被引量:1
-
6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4):291-297. 被引量:222
-
7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8
-
8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5):387-399. 被引量:344
二级参考文献33
-
1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19-24. 被引量:75
-
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1):3-15. 被引量:731
-
3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8
-
4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175-184. 被引量:438
-
5董秀芳.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语言研究,1998(1):55-62. 被引量:67
-
6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1(2):81-87. 被引量:253
-
7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88-103. 被引量:97
-
8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4):241-253. 被引量:185
-
9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262-265. 被引量:79
-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61
共引文献884
-
1郝瑜鑫,王雪琳,刘海涛.基于句法标注语料库的汉语中介语动词配价发展计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21(1):29-41. 被引量:7
-
2王灿龙.“起去”的语法化问题再思考[J].语言学论丛,2019(2):88-108. 被引量:1
-
3陈满华.构式语法研究在中国[J].语言学研究,2022(1):28-38.
-
4杨晓明.粤语“畀”和普通话“给”用法对比研究[J].语料库语言学,2020(2):39-53.
-
5沈煜.《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及相关语法关系问题初探[J].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1):32-46. 被引量:1
-
6宗守云,滕祖爱.张家口晋语责怨构式“X也是VP”[J].语言研究集刊,2020(2):228-238. 被引量:1
-
7郭昭军.从法院案例看客观叙事的语言特征[J].语言研究集刊,2020(2):52-62.
-
8卢英顺.话题:汉语句子结构的一种基本成分[J].语言研究集刊,2020(2):20-33.
-
9李芸.认知构式语法视域下的英语存在句探析[J].现代英语,2020(6):109-111.
-
10陈文君.日语授受表达中的服务与恩惠、受益[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20(1):102-108.
同被引文献48
-
1南帆.语言的戏弄与语言的异化[J].文艺研究,1989(1):72-75. 被引量:3
-
2王一川.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文艺争鸣,1991(1):23-31. 被引量:20
-
3南帆.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下)[J].小说评论,1987(3):56-63. 被引量:2
-
4南帆.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中)[J].小说评论,1987(2):58-64. 被引量:4
-
5南帆.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上)[J].小说评论,1987(1):23-27. 被引量:6
-
6黎泽渝.勇于创新 不断开拓——纪念先父黎锦熙先生逝世20周年[J].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1):16-27. 被引量:3
-
7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1):2-5. 被引量:84
-
8郭贵春.科学修辞学的本质特征[J].哲学研究,2000(7):19-26. 被引量:13
-
9谭学纯.语言教育: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49-54. 被引量:44
-
10吴土艮.现代修辞学呼唤与时俱进[J].修辞学习,2005(5):25-2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
1吕晶晶,王蕊.修辞学研究范式的重构和工具性范畴的建设--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2):140-140.
-
2江结宝.关于修辞学的边缘化问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21-26. 被引量:1
-
3张德岁,张雪涛.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5):91-95.
-
4冯全功.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J].红楼梦学刊,2011(4):135-154. 被引量:31
-
5刘桂芳.关于构建汉语语义修辞学的一点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2):20-22.
-
6冯全功,枣彬吉.学术平台、学者成长与学科建设——以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例[J].上海翻译,2020(6):91-94. 被引量:3
-
1施正宇.外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的批评与建议——语言文字座谈纪要[J].汉语学习,1992(4):50-53.
-
2尹铂淳,陈萍萍.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英语复合词的“非常规”意义建构——以“Blue X”,“White X”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4):114-118. 被引量:5
-
3王力先生,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北京大学中文系54级语言专门化班部分同学座谈纪要[J].语文研究,1986(3):5-12.
-
4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的语用功能及其制约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5):656-660. 被引量:2
-
5郭军.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2):145-150. 被引量:48
-
6蒋静.汉语俗语的概念整合现象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7(3):83-89. 被引量:10
-
7谢恩.口语交际,究竟该怎样互动——口语交际互动策略座谈纪要[J].小学语文教师,2008(5):32-32.
-
8本刊同上海部分青年作者座谈纪要[J].汉语学习,1990(3):48-49. 被引量:5
-
9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2008(5):387-395. 被引量:66
-
10张建亚,朱枫,毛尖,郑大圣,潘雨,赵建中,齐青,鲍芝芳,沙扬,卢行,汤惟杰,陈云芳,黄一庆,陈昶颖.《蚀》系列之《江枫渔火》座谈纪要[J].电影新作,2015(5):84-86.
;